1、判断题 “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这话听来好像很对,没有材料你出什么货?没有史料你写什么历史?但深入追寻一下,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B.史料解读当遵循逻辑性
C.史料蕴含信息有多寡之分
D.史料解读具有主观差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材料信息“不是一分材料出一分货,而是同一分材料在不同人的脑袋里,在不同时代的人的脑袋里可以出好多分货”可以分析的出对史料的解读有时代性和个人的差异,因此选D。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能否稳定物价,改善人民生活
B.能否统一财经,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
C.能否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D.能否镇压反革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还不稳固,随时都有被国内外敌人颠覆的危险。因此,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能否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而稳定物价,改善人民生活,统一财经,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镇压反革命均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具体措施。故选取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为了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可见“教训”是
A.生产过剩,市场狭小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重视积累,忽视消费
D.片面发展重工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苏联的经济建设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毛泽东提倡关心群众生活,调整工人工资,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所以吸取的教训是重视积累,忽视消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的“百家争鸣”? (? )
A.使儒家学说引领学术潮流
B.与学术下移同步进行
C.普遍重视礼乐的规范作用
D.导致中国社会的分裂动荡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错误,儒家思想引领学术潮流是在西汉以后;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学术下移;C项错误,只符合儒家思想;D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并非百家争鸣造成的,而是在于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百家争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旧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受到破坏,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
材料二?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陈登原《国史旧闻》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
——《汉书·食货志》
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儒生),诸生传相告引(互相揭发)。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政要》
材料四?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
——《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
(唐太宗说)自古皆责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5分)
(3)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联系。(4分)
(4)据材料三、四,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3分)
(5)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关史实,简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6分)
参考答案:(1)主张:为政以德(或德政、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反对暴政)。(2分)
(2)主要原因:暴政。(2分)表现:严刑峻法;赋役沉重;思想专制(坑儒)。(3分)
(3)治国思想:存百姓(以人为本,或以民为本)。(2分)联系: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或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分)
(4)政绩: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相对和谐(或民族联系和团结加强)。(任答三点得3分)
(5)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在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任答三点得6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中文字可以直接概括出孔子的政治主张即“为政以德”。(2)由材料二中文字可以看出秦始皇实行暴政是秦朝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其具体表现是严刑峻法;赋役沉重;思想专制(坑儒)。(3)材料三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以民为本,这是对孔子仁和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4)从材料三、四中可以直接归纳出唐太宗的政绩的具体表现即: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相对和谐。(5)结合秦朝和唐朝存在的历史可以得出实行仁政的必要性和深远影响,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在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
点评: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时期,首先是孔子的仁爱思想为后世孟子创立民本思想奠定了基础,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是这一思想的正式形成时期,到荀子时期提出“君舟民水”的思想主张,这主张得到了完善,但随着百家争鸣的结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该思想日益淡化。而唐太宗能接受此思想体现了其作为封建君主难能可贵的一面。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