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使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A.是《告台湾同胞书》的延续
B.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提出了一个中国的前提和立场
D.明确了“一国两制”方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近年来一些“养生大师”备受关注。有些“大师”专门弄虚作假以聚敛钱财。从纯理论的角度看,下面哪一类书籍更可能成为他们玄妙理论的来源(? )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儒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其关键是
A.中苏关系正常化
B.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C.中美关系趋于缓和
D.美国侵越战争失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的重大的突破和转机。20世纪 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逐步缓和。1971年,第 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席位。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本题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
A.政治运动
B.启蒙运动
C.思想文化运动
D.思想解放运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分)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
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一定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4分)
(2)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6分)
(4)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4分)
参考答案:(1)社会因素: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社会大变革。(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6分,任意答三点即可得满分)
(3)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或欧洲的近代科学),中国儒家经典(思想)(4分);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的相互启蒙)。(2分)
(4)新变化: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