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所谓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故A项正确。B项错在“圣人独有”,C项明显不符合心学理论,D项错在“外部世界”,应是内心世界。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2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父止(只是)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固定的地位),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二程集》
材料三?知(感觉、知觉)是心之体(根本、主要方面),心自(自然)然(认为……是对的)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了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陈独秀《再答常乃德(古文与孔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实现“仁”?(2分)
(2)分别概括材料二、三关于人的道德修养方面的主张,指出其理论依据。(4分)
(3)据材料四,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价值作出了怎样的评论?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这一评论的合理性。(6分)
参考答案:
(1)待人宽容;推己及人(帮助别人)。(2分)(2)主张:材料二:人人都要遵守各自的等级名分。材料三:良知是人心中固有的善性(致良知)。(2分)依据:二程:万物只是一个天理,天理存在于万物之中。王阳明:心外无理,理在心中。(2分)(3)评论:认为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是有价值的;但是在现代却成了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2分)合理性: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有利和谐人际关系,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分)宣扬封建纲常伦理,压制人的自由发展,维护专制统治,不利于近代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仁”和“德”、宋明理学等儒家思想主张以及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评价。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思想史中的最重要考点之一。本题题(1)考查了“仁”的一个侧面,即怎么实现仁——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题(2)考查宋明理学的世界观和认识论;题(3)考查的是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两方面的评价。对待儒家思想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批判地继承。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信息反映的是理学和心学的论争,即历史上有名的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理学倡导格物致知,从细小和琐碎处逐渐积累经验已达到对天理的体悟,在心学看来过于繁琐,而心学则将一切事物和现象均简单的归为心中天理的体现,这在理学看来过于简单,所以据上所述可看出甲方属于心学派,而发明本心是其最主要的特点,答案选B,A C D三项与题意要求不符。
点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数以千计的孔子学院,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传播。儒学,在当今世界再次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29分)
材料一: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
材料二:伏尔泰(1694-1778年),在他的《哲学辞典》中说,我全神贯注地读孔子的这?些著作,我从中吸取了精华,除了最纯洁的道德之外,我从未在其中发现任何东西,并且没有些许的假充内行式的蒙骗的味道。”,他又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他宣称,“在道德上欧洲人
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王淑臣《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怎样的财富观?(6分)
(2)伏尔泰为什么会对孔子的思想推崇备至?(1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儒学对韩国民族精神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1)财富观:重义轻利;安贫乐道。(6分)
(2)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的代表(1分);
他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君主专制(3分);主张实行的开明君主制(2分)。?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3分);要求人们相互关爱,体现了“博爱”精神(3分);他还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3分)。
(3)集体意识;自强不息的精神。(8分)
本题解析:(1)答案有点牵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表明孔子并不是单纯地主张人们只要仁、义,甘于平淡,不要利、欲,不求富贵。在孔子看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是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的合理的欲望,但是要追求富贵必须用正当的手段,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不义而富且贵”是孔子所鄙视的,孔子把他看作是“浮云”。这是从获取富贵的手段上来说的。?
(2)伏尔泰是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他吸收儒家思想的某些成分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武器。如孔子思想核心是“仁”,要求人们相互关爱,体现了“博爱”精神;他还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治,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3)注意材料信息“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得出结论。
点评: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
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如1995年“三大发明题”开头的《韩非子?有度》载:“对回答第一问“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就至关重要。
②读懂、读透材料。对材料的阅读,一般情况下应读三遍: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要防止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就匆忙答题的毛病。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搁置无效信息,并确定材料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宋代学者朱熹说:”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歼嗣虐,流毒四海,至于祟宁、宣和(徽宗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结合1069年~1127年的有关史实,评论上述观点。
参考答案:
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破坏了风气,迫害了忠良,导致了北宋灭亡,完全是错误的。
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王安石从封建国家的利益出发,为富国强兵,进行了一系列整军理财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变法中虽有用人不当的现象,但这不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大地主、大官僚反对变法的原因。因为变法触动了大地方、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激烈反对。保守派司马光任相后,新法被废除:北宋的灭亡与王安石变法没有关系。相反的倒是因新法被废除,北宋的社会危机没有得到改变而酿成的恶果。朱熹的观点完全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和保守派的立场上而言的。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驳论式问答题,答题的一般规律是:首先对引文所提供的观点进行判断,然后结合史实说明此观点在哪些方面违背了实际情况,把颠倒或混淆了的是非重新澄清,有时还要对错误的观点给予适当的揭露和驳斥。朱熹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全盘否定是不对的,这就要求我们对王安石给予合理的评价,并交待出“祸乱极矣”的实际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