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得士者存,失士者亡”是指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为能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纷纷重用知识分子进行社会改革和外交斡旋,知识分子在各国社会变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答案选C,A项显然与题意无关,B项与材料强调知识分子作用的主旨不符, D项应出现在隋唐时期科举制诞生之后。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赵鼎新在《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形成》中指出,“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结合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④ “仁政”被剔除,儒家思想沦为法家思想的附庸与中国汉代思想发展的特点不相符合,汉代董仲舒重新整合的儒学符合汉武帝的统治需求,所以取得了独尊地位,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表现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战国时期的某一天,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讨论,根据下列几段文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无有不善”、“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判断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次聚会
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材料二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本师异道,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
材料三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声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是什么?(4分)
(3)阅读材料四,指出黄宗羲的思想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黄宗羲这种思想特点形成的原因?(4分)
(4)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如何辨证的对待?(1分)
参考答案:(1)民本思想;取信于民,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关心爱护百姓);
(2)儒家思想继承了中国周朝的礼教伦常;同时董仲舒倡导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代发展为三纲五常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封建统治秩序,适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4分)
(3)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的时代特点。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理学僵化)(4分)
(4)剔除封建糟粕,吸收民主精华(2分)
本题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来回答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民无信不立”、“民为贵”、“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可总结民本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总结“怎么做”。
第(2)问本题要结合材料二、三来回答。从材料“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中进行总结概括。
第(3)问从材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回答背景时要结合明末清初中国社会的状况。
第(4)问对优秀文化我们要继承;对传统文化我们要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对其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题的能力。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并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发展的,同时也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甚至有的本身就是专制主义政治的组成部分。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柏拉图和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