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有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是为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而建立的
B.中国是该体系的参与国
C.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D.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在上个世纪50—80年代的东欧和西欧虽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但成效和结果却是两重天,导致这种结果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出现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趋势
B.美国和苏联对西欧和东欧产生了绝然不同的政治影响
C.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体制优劣明显
D.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否真正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涉及到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各国的改革和东欧社会主义的改革,东欧改革没有解决经济体制的弊端问题,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没有从根本上去调整或改革,故结果失败。西欧改革则运用了各种手段调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成功运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D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二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2:

眺望柏林墙那一边的亲人

朝鲜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的邮票

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飞机和军舰跟踪苏联商船
材料3: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在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据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4: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1)材料1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主要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2中的三幅图片再现了两极格局下的某些具体场景。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极格局对国际关系产生的主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3,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分析出现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4,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此时,美国的对外政策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苏联。“冷战”政策。
(2)德国和朝鲜半岛的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世界动荡不安。
(3)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欧共体的发展;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4)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强权政治。造成国际局势的局部动荡。
(5)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世界局势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
材料二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1971年5月)
材料三 近年来中关关系大事摘录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侦察机在中国海南沿海空域撞毁我国军用飞机,导致飞行员王伟失踪。我国政府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2001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2010年1月29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出售
总值近64亿美元的武器,中国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2010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见,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美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而采取的行动,并简述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呈现出怎样的态势?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请就中美两国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双边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征:对抗。原因:意识形态的矛盾;国家利益的冲突。
(2)行动: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并发表《联合公报》;1979年,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态势;合作与冲突交织。特点: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
(4)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增加互信,促进交流和合作;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柏林墙大事记:
1948年6月24日:前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杭的最前沿。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迭165公里,通称“柏林墙”。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请回答:
(l)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与“柏林墙”建立相关的国际形势。(6分)
(2)试归纳“柏林墙倒塌”对欧洲局势产生的影响。(9分)
参考答案:
(1)美苏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立;美苏争夺霸权激烈;德国分裂;两德是美苏对峙的前沿。(6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2)加速了德国的统一;有利于德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缓和欧洲的紧张局面;加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加快了冷战结束的步伐。(9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得满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本题考查对美苏“冷战”的理解分析能力。主要抓住美苏“冷战”的角度分析国际形势:美苏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立;美苏争夺霸权激烈;德国分裂;两德是美苏对峙的前沿。
(2)本题考查对美苏“冷战”的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对德国、对欧洲和对世界三个角度来分析影响:加速了德国的统一;有利于德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缓和欧洲的紧张局面;加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加快了冷战结束的步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