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对于商鞅变法的历史条件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相对落后的国家 ②当时秦国国君希望变法图强
③秦国贵族认同了商鞅的变法主张 ④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形成变法潮流?
[? ]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改革维护了贵族的利益,贵族十分满意
B.下层公民享受到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C.改革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D.改革消除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九岁的男孩金阳在出版的《时光魔琴》一书中写道:通过时光魔琴回到了秦朝,他看到彪形大汉郑兴的邻居刚成年的儿子在搬家,搬到了郑兴的对面。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规定造成了上述现象
A.经济改革
B.文化改革
C.政治改革
D.社会习俗改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属于社会习俗改革。故选D。ABC项均明显错误,不符合题意。
点评: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的商鞅变法在习俗上的内容,主要是考查的推行一夫一妻制。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奖励耕织,封建重农抑商的政策此时确立。在政治上实行县制,废除分封制;在军事上实行军功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通过商鞅变法,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起、商鞅变法比较简表
吴起变法(前386年一前381年)
| 商鞅变法
| 关系
|
蔡泽曰:“吴起为楚悼主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南收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纵),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禁朋党以励百姓,定楚国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 B
| C
|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材料二?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越国大臣)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僇辱而身全者,下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1)结合所学,在《吴起、商鞅变法比较简表》的B位置填上商鞅变法与材料一内容相似的措施,据此指出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关系并填在C处。(8分)
(2)概括材料一、二中蔡泽对吴起与商鞅变法的评价。你是否同意其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B:军功爵制(或废世卿世禄制,按军功授爵);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重农抑商)。(6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C:商鞅变法借鉴了吴起变法的措施。(两次改革一脉相承)(2分)
(2)评价:肯定两人的功绩,但认为成就功名而失去性命,其成功不圆满(次等的成功)。(4分)
看法:(4分。本小问采用分层次评分;答案符合题意皆可得分;仅答同意或不同意没有说明理由的不得分;观点与理由不匹配也酌情扣分)
答案示例:
层次一(3分):
同意。(1分)理由:蔡泽的看法符合历史事实。(2分)
不同意。(1分)理由:判断改革成败不能仅仅看改革者个人的命运。(2分)
层次二(4分):不完全同意。(1分)(理由可综合第一层次中两种答案,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4分)如:蔡泽的看法符合历史事实,但判断改革成败主要看改革的客观历史效果。(看其是否推动历史前进;积极成果是否得到维持。)(3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全面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中吴起变法的内容为罢无能,奖励军功,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重农抑商等,联系商鞅变法的内容即可作答,据此分析可以得出商鞅变法借鉴了吴起变法的内容。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评价分析的能力,由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得出蔡泽首先肯了两人的功绩,但同时也认为成就功名而失去性命,其成功不圆满,分析评价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是结合史实及材料内容分析归纳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积极的作用的是 ( )
A.使北魏的姓氏变得单一
B.使鲜卑族不复存在
C.有利于北魏统治中原
D.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最积极的作用是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因此选D。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注意理解其把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变革为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着重掌握均田制及移风易俗对后世的影响。一般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出现。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