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主张。(2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上述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观点?(2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此后儒学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到宋代,儒学发展成为 (1分),对这一发展起了突出作用的代表人物有 、 、 、陆九渊。(3分)
材料三 读图。


(4)从材料三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2分)
参考答案:
(1)“以德治民”。(2分)
(2)观点:大一统(2分)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地位: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2分)
(3)理学。(1分)程颢、程颐、朱熹。(3分)
(4)可从儒学在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影响;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方面展开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上面吹风,肯定会倒向一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
(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除了儒家学说外,其余的各派学说都禁止传播。“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通过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该问考查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发展为理学。对这一发展起了突出作用的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
(4)本问考查解读图表资料的能力。可从儒学在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影响、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方面展开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考点:儒家思想的演变
点评: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考命题可以考察某朝代、某阶段、某代表人物的思想,又可以考察某思想的现实意义,还可以中西思想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高考复习中要高度重视本专题内容。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来源:91exam.org]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3分)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6分)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3分)
(3)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很重要作用,但是后来僵化,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36分)特色的文明·流动的文明·共同趋势的文明
材料一 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而各自区域文明的形成是与当时社会上最具活力的社会阶层有着直接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士”阶层。如《论衡·效力》所言:“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春秋末年(公元前509年)古罗马建立了共和国,罗马进入贵族共和时代。罗马共和国时代,逐步形成了贵族与平民两大社会阶层。“平民”一词源于pleo,plenus,原意为“众”,通常带有“低贱”之意。该词常用来形容“平凡的,普通的,日常的”事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士”与古罗马的“平民”对各自地区在文明形成中各具特色的贡献。(8分)
材料二
(2)阅读图1至图4,以世界文明交流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文明是多样性的,但又是大势所趋。结合“戊戌变法”、 “1861改革” 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俄国、德国在近现代史的发展中是如何顺应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14分)
参考答案:(1)(8分)贡献:中国的“士”①“士”的流动对春秋战国政治影响极大。 ②促进百家争鸣的形成 ③主持一些诸侯国的变法改革。(任意2点4分)古罗马“平民”①推动罗马共和制度的完善,设立了平民保民官。②推动罗马法成文法的制定与颁布,即《十二铜表法》。③推动罗马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任意2点4分)
(2)(14分)示例1:4世纪处于新航路开辟之前,当时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这种想象反映了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状态,各文明之间很少交流,彼此之间并不了解。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欧洲人拥有了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进行远航的能力,罗盘测量的使用,为远距离的洲际航海创造了条件。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彼此孤立的状态。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增加,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直接刺激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是世界贸易中心。总之,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文明的交流进一步加深。示例2:14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对黄金等贵重金属的渴求,激发了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但在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彼此孤立隔绝,欧洲人对世界所知甚少。随着中国四大发明的传入及地理知识的进步,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欧洲人进行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一方面打破世界孤立隔绝的局面,使美洲与欧洲联系加强,加深欧洲人对世界的了解;另一方面,商业革命使流通商品种类与数量增加,市场扩大。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具雏形,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铺垫基础。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总之,正是由于经济与科技进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的文明交流程度一步步加深。标准l:能在图1、2、3、4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10~14分)标准2:能在图1、2、3、4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6~10分)标准3:只能在部分图片之间展开讨论或罗列史实。(0~6分)
(3)(14分)虽然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发展具有各自的特色,但必须顺应世界历史近代化的发展趋势。(反对专制集权,争取民主法治。科技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也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也可得分)(2分)近代化示例:①中国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有:政治上要实行“君主立宪”,官民可以上书言事,经济上奖励农工商业发展,教育上改革科举、废除八股等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的近代化,符合世界近代化的发展趋势。(4分)②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使俄国迈向了现代化,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4分)③德国在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虽然规定皇帝享有政治、军事、外交等大权,但也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享有立法权的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具有一定的民主成份,符合近代西方民主政体建立与发展的大趋势。(4分)
本题解析:(1)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士”与古罗马的“平民”的活动和作用,即中国的“士”①“士”的流动对春秋战国政治影响极大。 ②促进百家争鸣的形成 ③主持一些诸侯国的变法改革。古罗马“平民”①推动罗马共和制度的完善,设立了平民保民官。②推动罗马法成文法的制定与颁布,即《十二铜表法》。③推动罗马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2)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前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如示例1:4世纪处于新航路开辟之前,当时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这种想象反映了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状态,各文明之间很少交流,彼此之间并不了解。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欧洲人拥有了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进行远航的能力,罗盘测量的使用,为远距离的洲际航海创造了条件。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彼此孤立的状态。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增加,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直接刺激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是世界贸易中心。总之,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文明的交流进一步加深。
(3)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戊戌变法”、 “1861改革” 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措施或内容,即①中国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有:政治上要实行“君主立宪”,官民可以上书言事,经济上奖励农工商业发展,教育上改革科举、废除八股等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的近代化,符合世界近代化的发展趋势。②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使俄国迈向了现代化,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③德国在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虽然规定皇帝享有政治、军事、外交等大权,但也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享有立法权的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具有一定的民主成份,符合近代西方民主政体建立与发展的大趋势。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平民;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措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措施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32分)建立宪政、走向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潮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 (4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4分)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2)依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4分)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6分)
材料四: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至清末立宪,但宪政思想的启蒙与渗透却比这要早……早期改良派知识精英认识到了民主政治对国家兴盛的意义,因而开始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立宪,明确提出了宪法问题,形成了一股宪政思潮……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超越了“器”和“用”层面的局限,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变法维新主张,并极力将其转化为社会现实,从而开启了宪政运动的实践之门。……1908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2年3月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昙花一现的《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前期中国宪政道路曲折发展的历程。(8分)
材料五: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为现代世界奠定“基石”的主要表现。(6分)
参考答案:(1) 材料一: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2分)
材料二:调节经济关系(商贸关系)。(2分)
原因:①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②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③罗马法中蕴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答出其中两点给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如罗马法中的自然法精神 私法精神和理性精神受到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追捧..如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压抑、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
(2)观点:①立法权应归人民;②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③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答出其中两点给4分)
原因:①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根深蒂固;②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③民族危机深重④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或者西方资产阶级改革的成功);⑤资产阶级试图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反对君主专制,追求君主立宪制。(答出其中三点给6分)
(3)历程:①早期改良派(维新派)提出施行宪政思想;②19世纪末,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旨在建立君主立宪制,结果失败;③20世纪初,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因条件所限未予以实行;④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共和政体的确立;⑤后来袁世凯复辟,颁布《中华民国约法》,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失败;⑥为捍卫革命成果,资产阶级继续进行一系列反对专制实行宪政的斗争。(8分,答对4点即可得8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4)①确立君主立宪制,成为典型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或议会制度、责任内阁制);
②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建立工厂制度,使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文明时代;
③启蒙运动兴起,倡导科学和理性,使人文精神不断发展成熟,为人的解放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④18世纪后期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后来凭借世界工厂的地位,逐步建立了以欧洲(英国为核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世界不断联系为一个整体。
⑤ 科技上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引起人类认识上的巨大飞跃(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本题解析:(1)“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故法者,王之本也”,概括材料一可知法律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说明罗马法主要调节经济关系(商贸关系)。“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要从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需要以及罗马法包含的自然法则等角度分析。
(2)“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概括材料可知梁启超的观点是①立法权应归人民,②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③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原因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角度分析。“法者,王之本也。”封建君主专制下,法律是专制的手段,立法权操于一人之手,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根深蒂固。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西方启蒙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法者,天下之公器也。”人们的思想逐渐发生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上资产阶级试图以法律为武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 反对君主专制,追求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材料中提示的中国宪政发展的各个阶段特征。“早期改良派知识精英认识到了民主政治对国家兴盛的意义”,“明确提出了宪法问题,形成了一股宪政思潮”。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变法维新主张,并极力将其转化为社会现实,从而开启了宪政运动的实践之门”。概括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等历史事件,结合宪政思想在中国传播、实施的情况,就能够说明近代前期中国宪政道路曲折发展的历程。①早期改良派(维新派)提出施行宪政思想;②19世纪末,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旨在建立君主立宪制,结果失败;③20世纪初,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因条件所限未予以实行;④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共和政体的确立;⑤后来袁世凯复辟,颁布《中华民国约法》,遭到全国人民反对失败;⑥为捍卫革命成果,资产阶级继续进行一系列反对专制实行宪政的斗争。
(4)“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从材料可知,钱乘旦是从现代史观的角度认识英国怎样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因此要从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和科学近代化的角度分析。“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 “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说明英国注重传统,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材料说明英国注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首先开展并完成工业革命,建立工厂制度,使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文明时代。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首先在英国兴起,倡导科学和理性,使人文精神不断发展成熟,为人的解放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8世纪后期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后来凭借世界工厂的地位,逐步建立了以欧洲(英国为核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世界不断联系为一个整体。 科技上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引起人类认识上的巨大飞跃。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思想;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制;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经典力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有同学把欧洲的17~18世纪、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在一起寻找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你认为他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该包括
①政治清明的表现 ②阶级结构变化 ③新旧思想观念冲突 ④制度创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