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六)
2020-01-22 00:58:24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据最近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鲁邦大旱》记载,孔子认为,鲁国发生大旱是由刑、德之失而起,应当进行祭祀求雨。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这一观点的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荀子 D.朱熹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孔子认为鲁国发生大旱是由统治者的刑、德错误所致,这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一致。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25分)201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幸福是什么”的特别调查节目,“幸福”一词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 中国
| 西方
| 古代
| 1.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这样的苦行值得赞颂。 2.“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
| 1.苏格拉底把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视情欲为一时快乐之下的痛苦。他提出“知识即美德”。 2.中世纪的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的幸福来自上帝的恩赐,而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
| 近现代
| 近代的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似乎更多样。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比如婚姻、学业、事业。
| 19世纪的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费尔巴哈认为“幸福…只是某一生物…能够无阻碍地满足…关系到它的本质和生存的特殊需要和追求”。
| 当代
| 改革开放前,人们普遍接受幸福与物质追求相分离,“越穷越光荣”。改革开放后,很多人把财富的多寡看做幸福与否的标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成为2010年流行语。
| 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帮助他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
|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看,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有何共同之处?(2分)概括中国古代的幸福观突出特点及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4分)这种幸福观有何积极影响?(2分) (2)结合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分析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概括,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发展趋势。(3分) (4)根据材料,你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社会幸福观的形成?(2分)
参考答案: (1)共同之处:注重精神满足(或答忽视物质追求);重视道德修养。(2分)特点:家族的观念突出,主张个人幸福服从家族发展(2分)。 原因: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答对两点得2分) 积极影响:培养人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本小题得分不得超出8分) (2)A.中国,?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和个人都陷入生存的危机(或民族危机严重2分) ?经济:封闭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更多人要求个性解放。(2分) B.西方,?政治: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2分) ?经济: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的巨大发展;(2分) ?思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解放人们的思想;享乐思想流行。(2分) (3)发展趋势: 古代:追求精神享受和道德境界(或答忽视物质享受);(1分) 近代:追求物质享受(或答享乐主义流行);(1分) 现代: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条件下,注重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1分)。 (4)因素:社会幸福观的形成受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和引导。(2分)
本题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及图表关键信息“古代中国,不断提升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一箪食,一瓢饮’能够修得高尚品德”、“古代西方,由理性指导的精神满足当做最高幸福,物质享受只是世俗的、虚幻的幸福”等,不难归纳、概括出古代中西方的幸福观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重视道德修养;?注重精神满足(或忽视物质追求)等。 根据关键信息“古代中国‘多子多福’是幸福的显著标志”、“家族‘香火’的旺盛是个人幸福的体现”等,可知,中国古代的幸福观具有突出特点,体现在:突出家族观念,个人幸福要服从整个家族的发展。形成这样的突出特点,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中国古代传统长期的小农经济经济形态,“男耕女织”形式,非常强调“家庭”;?宗法观念根深蒂固,影响深远,传承香火,光宗耀祖等;?长期以来深受儒家“三纲五常”等纲常伦理的熏陶及影响等。 当然,中国古代的这种幸福观也带来一些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培养人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无形中引导着人们有追求,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从而可以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等。 (2)根据题干要求及图表关键信息“近现代中国,有人把国家的富强独立当做终身幸福而奋斗,而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年轻人却认为幸福就是自由、平等地追求自己所渴望的东西”、“近现代西方,享乐幸福论流行,主张物质需要的满足高于一切”等,结合所学知识,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近现代中西方幸福观改变的原因: A.中国 ?政治上: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发展。?思想上:“西学东渐”局面,近代西方民主思想等的传播,更多的人要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 B.西方 ?政治上:近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经济上:殖民扩张以及工业革命的开展等,带来了经济的巨大效益,但同时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思想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的相继开展,不断解放着人们的思想以及享乐思想流行等。 (3)根据题干要求、以上两问以及图表关键信息“当代西方,人们依然相信为自身谋取各种物质利益是幸福的保证,同时有些人已经把眼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实现个人社会价值被当做个人幸福的体现”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出西方社会幸福观的发展趋势,即体现在:?古代:追求精神享受和道德境界;比较忽视物质享受;?近现代:追求物质享受,享乐主义流行;?当代:在满足一定物质需求的条件下,注重个人社会价值的追求与实现。 (4)根据题干要求及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社会的社会幸福观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凭空出现的,与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具体来说,即与当时具体国家所处的具体时代背景相关联,诸如当时国家实施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以及国家的主流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和引导,均会影响到社会幸福观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幸福观·中国幸福观·古代、近现代、当代中国幸福观;幸福观·西方幸福观·古代、近现代、当代西方幸福观;幸福观·中西方幸福观的异同及原因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仁爱和谐、敬长知礼、奋发图强等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的国魂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地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9年9月26日,在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5周年之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布设立“孔子奖”。这项由济宁市申请设立的“孔子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高级别国际奖项。这一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材料二:中国古代一些居室堂屋、家族祠堂或私塾学堂的墙壁正中都挂着孔子像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设立“孔子奖”“奖励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4分)概述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4分)这些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统治者的重视?(2分) (2)材料二的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2分)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出现了哪些变化?(2分) (3)近代以来直至19世纪末,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步动摇。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
参考答案: (1)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还深深地影响着亚洲各国,泽被世界。(4分) 观点: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礼,主张贵贱有序,以礼仪规范人们的言行;德,主张以德治民,注重教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4分) 不受重视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进行改革,其观点不适合统治者的需要,必然遭到冷落。(2分) (2)西汉。(2分)变化: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分) (3)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逐步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4分。) (4)本着传承文明、更新文化的宗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 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书博会是和“书、学习”有关的,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合适书博会的,书博会得欢迎远方而来的朋友,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也是合适书博会的,而其他的两句名言是不适合书博会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名言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向’‘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与上述绘画风格相关的思想应是
A.道家
B.佛教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材料当中的“‘计白当黑’”、“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可知这是道家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体现故选A。
考点 :百家争鸣
点评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