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涨”,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B.随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俄亥俄州的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最能说明这次危机 ( )
A.对经济的破坏十分严重
B.使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C.引起了政治危机
D.促进政府调整政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史料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危机引发“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这样的政治危机,C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他们今天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须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
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
B.调节农业生产
C.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D.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了罗斯福认识到要使工人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才能刺激消费,保证工厂和农场的运作。A项是为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B项是为了恢复农业生产;D项与新政措施不符,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在世界历史的漫漫进程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道路。在这些探索中,我们看到了成功与失败,我们也得到了启迪与借鉴。(12分)
材料一?1932年罗斯福入住白宫时,美国正是“一片痛苦的海洋”。失业的人们四处游荡,在夏日的酷暑里,在苍蝇成群的垃圾堆中寻找食物,他们甚至不放过变质的肉,因为他们可以将“最坏的部分去掉后再食用”,他们还会摘下眼镜食用坏掉的肉,因为“这样就看不见肉上的蛆了”……?
-----选自亚当.科恩著《无所畏惧》
材料二?(戈尔巴乔夫刚上台时)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美国正是“一片痛苦的海洋”具体指什么?(2分)罗斯福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最终使美国社会摆脱了“痛苦”?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2分)其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两段材料中的领导人改革导致的结果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2分),政府采取了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政。(直接答罗斯福新政也可)(2分)
(2)经济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束缚(或:斯大林模式的束缚)(4分)
(3)美国缓和了危机,稳定了统治,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逐渐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并最终失败,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世纪30年代,美国某法令规定:“兹宣布,国会的政策是……促使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遍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如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该法令( )
A.保证了美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B.在政府干预下调整了企业和劳资关系
C.保证了公民能够享受到普遍的社会福利
D.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