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2020-01-22 01:01:50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与此观点一致的是 ①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 ②伦理的德性即是中间性 ③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 ④“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这是儒家的中庸思想。因此伦理的德性即是中间性与之一致,②正确。“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是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阐述的“中道”学说,认为“中道”是一种德性。所谓中道,就是人们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感情与行为,使之既无过度,也无不及,而自始至终保持适中的原则,③正确。①④均与材料观点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学
本题难度:简单
2、综合题 人类思想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中国的诸子百家学说和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这些邮票,纪念着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1)材料中反映出这位思想家的哪些主张?(6分) (2)孔子是世界公认的文化名人。近年来我国电视台陆续播出关于孔子的电视节目,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谈谈你的看法。(6分) (3)史学家有人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是即矛盾又统一的”。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均企望解决什么社会问题? (6分) (4)儒家学说创立后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填写下列表格。(8分)
时代
| 人物
| 主要思想主张
| 战国
| ①
| 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 荀子
| ②
| ③
| 董仲舒
| 天人感应说
| 南宋
| ④
|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
| (5) 明清两代出现了具有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如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并批判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工商皆本”的观点。简述明清“早期启蒙思潮”产生的背景。(4分)
参考答案:(1)仁;礼;正名。(6分) (2)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服务。(6分) (3) 解决社会动乱,达成社会稳定和政治大一统。(6分) (4) ①孟子 ②以礼治国、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 ③西汉 ④朱熹(8分) (5)君主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1)材料中的“克己复礼为仁”足以证明这位思想家的主张是“仁”和“礼”。而材料中的“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足以证明这位思想家的主张还包括“正名”的思想。本题属于简单的问题,从材料中是非常容易概括出来的,不过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注意把所有的思想主张概括完整,并且要注意在概括时一定要非常简练。 (2)“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没有什么新意的问题,在做此类题时要熟记一些万能答案。例如,在对待传统文化时一定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目的是一定要是使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服务,一定要是使传统文化为社会现实服务,传统文化尽管是时代的产物,但是传统文化当然也有符合当今实际需要的部分。此题和当今文化建国是密不可分的。 (3)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的确是既矛盾又统一的,矛盾是指治国的理念、治国的手段、治国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主张德治、以德治国,一个则主张法治、依法治国,但是二者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决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乱问题,从而达成社会稳定和政治统一、政局稳定的目的。所以,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均企望解决的社会问题是指去解决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乱问题。 (4)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指的是孟子的主张,所以①所代表的是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是人之初,性本恶,以及以礼治国、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也是荀子的思想观点,所以②所代表的就是以礼治国、礼法并施、“制天命而用之”等等。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所以③所代表的就是西汉。“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是朱熹的典型的思想主张,所以④所代表的就是朱熹。 (5)在做此题时首先一定要明确“早期启蒙思潮”指的是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所以,“早期启蒙思潮”产生的背景一定要从当时的政治体制和当时的经济基础来进行分析即可。当时的政治体制是指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例如,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都表明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当时的经济基础是指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就具备了“早期启蒙思潮”的经济基础。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早期启蒙思潮”产生的背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从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创造出新儒学体系,到北宋完成“三教(儒佛道)合一”,形成理学,说明了儒家思想 ( ) ①是诸子百家思想精华的堆砌 ②与时俱进,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 ③不断理论化和思辨化 ④永远不会落后历史发展的主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董仲舒的汉儒,是适应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创造出新儒学体系,是理论的创新,而不是诸子百家思想的堆砌。排除①。北宋儒学吸收佛道的合理成分,用义、理阐释儒家经典,形成理学,实现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的思想工具,近代以来,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逐渐落后时代的潮流。排除④。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董仲舒·新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批判;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下列言论中哪一项不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A.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新兴地主阶级强调发展生产力,重农抑商,维护地主阶级利益。而A是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是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代表与题意不合,排除。B具有明显的尚贤和重农思想,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高。C为儒家思想,儒家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而强调“民为贵”也可以看做是对农民的重视,有利于稳定统治基础,并促进地主阶级发展。D是强调中央集权,这也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有利于封建化,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发展。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观点或主张属于李贽的有( )
①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②“道”是世界的本源 ③倡导个性自由 ④主张男女平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