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20-01-22 01:09:14
【 大 中 小】
|
1、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A、殷墟刑具陶俑 B 牛耕图 C 甲骨文 D 铁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殷墟戴刑具陶俑无法看出耕作情况,属于陪葬品,物品陪葬代替了人的陪葬;铁犁牛耕在春秋以后;铁犁出现在战国时期。因此ABD均错。甲骨文中体现的是井田制,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实行大规模的集体协作生产。故选C 考点: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 点评: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采用大规模协作的方式生产。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有井田制的发展历程、小农经济的产生、耕作方式的变化等。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上(宋高宗)谕大臣:“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表明宋朝商业环境宽松的直接原因是 A.传统的经济政策发生变化 B.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收入 C.有识之士倡导“工商皆本” D.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带动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的,所以本题选B,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地域性商人群体是明清时期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宽松的宋朝商业。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已。 ——摘自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 材料二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材料三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摘自明朝《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四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十四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嘉靖《太康县志》:明期后期(幕富之家)男子服娜绮,女子饰金珠,是曹朴拟无涯,遗国家之禁也。”(明)范滚《云间据目妙》卷二:(松江)嘉、隆以来,牵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登出,岁多祈事百端。”二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莱使党杂著摘抄》: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样反对“对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 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 材料二:十字军东征(1096年一1291年)更为意大利开启了新的对路,为欧洲带来了一股东方的奢华风,东征不仅使欧洲的贵族了解了东方的奢华,也为意大利人开碎了东方贾易的道路。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硕布了“禁奢条例分,企图限制人们的过度的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宾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成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杜会大摆是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裁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 —范广寅《丈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奢侈消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朝中后期和十四、五世纪欧洲社会消费观的共同特点以及各自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消费观对中国和欧洲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不利影响。据此谈谈我们今天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10分)
参考答案:(1)特点:逾越社会限制,崇尚奢侈消费。(3分) 背景:明朝中后期: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② 统治集团生活腐朽。 ③市民阶级的产生。 ④消费观念的变化。(6分,写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十四、五世纪的欧洲:①发达的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较早产生。 ②人文主义思潮对天主教会禁欲观的冲击。③人们追求虚荣和展示经济实力的消费心理。④十字军东征增加了财富积累。 ⑤古代东方奢侈消费的影响。(6分,写出任意3点即可得6分) (2)共同点:①助长了社会奢侈不良风气的形成发展。②畸形消费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③加速了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④对社会财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8分) 消费观: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只要言之成理,立意正确,均可酌情给分)(2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牵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登出,岁多祈事百端。”二伦教荡然,纲常已矣。”材料二中“为欧洲带来了一股东方的奢华风,东征不仅使欧洲的贵族了解了东方的奢华,也为意大利人开碎了东方贾易的道路。奢侈消费在当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已经形成一股相当盛行的风气了”,可知,中国明朝中后期和十四、五世纪欧洲社会消费观的共同特点:崇尚奢侈消费。还有“但是强烈的成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可知:逾越社会限制。 背景要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综合考虑:中国明朝中后期: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政治:统治集团生活腐朽。社会风气方面:市民阶级的产生。消费观念的变化。 十四、五世纪的欧洲:经济:发达的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较早产生。十字军东征增加了财富积累。文化方面:人文主义思潮对天主教会禁欲观的冲击。社会风气:人们追求虚荣和展示经济实力的消费心理。外因:古代东方奢侈消费的影响。 (2)这种消费观对中国和欧洲社会发展产生的共同不利影响:首先是助长了社会奢侈不良风气,造成了社会财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其次畸形消费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而且对当权者还加速了统治阶级的腐化堕落。我们今天应该树立的消费观:戒奢从简,反对铺张浪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2007年是恢复高考30年。1977年的恢复高考 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④是邓小平主持教育工作的成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恢复高考是1977年,而“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