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8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育人为本。教育制度、教育内容的确定往往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社会发展的推动。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渝(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张之洞等在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1)“忠孝”观念在我国西汉、两宋得到重大发展,列举其中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以这种观念为主导的选拔人才制度在隋唐出现重大变革,指出这种制度变革并评价其积极作用。(9分)
(2)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特点,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10分)
(3)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6分)
(4)某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清末“新政”学堂章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提供三种获取相关探究资料的方法(3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专家说: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其中“时代”的局限性是指
A.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过于强大
B.封建主义势力过于强大
C.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D.符合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科学革命理论在中国没有形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选项A、B、C都是从中国反动势力的角度去分析,不能反映“时代”的局限性。只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动力作了科学分析,提出了科学革命纲领后并取得了革命胜利,在中共成立之前则没有提出,因而失败。农民阶级则提不出科学的纲领,体现其“时代”的局限性,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古典时期的希腊城邦与中古后期的西欧城市,虽然兴起的时空不同,其发展却有不少雷同之处,下列选项哪项正确?
A.皆因商业需要而兴起
B.公民皆以商人为主体
C.皆实施直接民主政治
D.皆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古希腊由于环境所致,形成了独立的政治单位;而西欧在中世纪形成了教会统治一切的局面,神权高于政权,因此,自然就形成了独立的政治单位。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荀子的思想在西汉时期大受推崇,而朱熹却认为:“荀卿(荀子)全是申、韩(法家)”,“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荀子思想在宋代如此待遇的主要原因是
A.宋代奉理学为官方哲学
B.程朱理学主张人性本善
C.儒家思想排斥法家理论
D.与“存天理,灭人欲”相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材料,朱熹认为荀子“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主张“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程朱理学则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宋代理学与荀子对人性论的看法相背离,所以荀子的思想在宋代不被重视。B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文化大革命”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深刻历史教训是
A.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
B.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C.要防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
D.要严防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文化大革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场浩劫,“文化大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导致个人崇拜严重,脱离实际,法制被践踏,民主被破坏等。所以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和客观正确的理解,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解题时要特别注意从理论角度剖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