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问题:
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3分)
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9分)
参考答案:
(1)美国和苏联。(1分)两极格局。(2分)
(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2分)
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3分)
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4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中外历史的分析比较能力。(1)问较简单,一般学生都能答出;(2)问只要能读懂材料,也能答出材料一、二的侧重点不同,分析原因时,结合历史背景,主要看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概括总结能力。
考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以及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等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历史学家钱乘旦说:“一个人,在宏大历史体系中他是政治家、英雄,功勋卓著;在社会生活场面中他只是一个男人……在女性主义解释体系中他是男性话语霸权的典型代表,是暴君。”这段话最能表明
A.历史解释体系的多元化
B.历史解释具有随意性
C.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D.历史人物的可塑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D不对,研究历史应是以客观史实为依据,论从史出;C不对,从题干“在宏大历史体系中他是政治家、英雄”“在社会生活场面中他只是一个男人”“在女性主义解释体系中他是男性话语霸权的典型代表,是暴君”体现了从不同角度研究历史人物,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选A。
点评:高考命题在近年来体现出了新的动向,新史观在命题的命制中常有体现,这对高考复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高考复习中体现这一要求,成为现在高考复习中的新命题。因此要注意从多元史观的角度解读历史。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有人说:“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假如你是一名反对经济全球化的成员,试述你的理由,并对这种反经济全球化行为作一客观简要评价。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原因: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实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全球化带来利益的不均衡性,将加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
? 评价: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趋势,不能通过反对而制止。因此,要把握机遇,积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利用一切因素最大程度地改变不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阅读图片,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一是哪一国际组织的标志?(2分)
(2)图二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何种趋势?(2分)
(3)你对图三这种现象是否认同?说明你的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世界贸易组织。(2分)
(2)经济全球化趋势。(2分)
(3)认同观点: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
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危害和挑战。(4分)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底子薄、技术水平
低,生产设备落后,生产成本高等原因,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2分)
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把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造成环境破坏(2分)
反对观点: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4分)
①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②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新秩序,对全球化困势利导,
趋利避害,进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③反对全球化,不积极融人全球化的潮流,就会被边缘化,与世界发展的距离越来越
远。
(以上三点每点2分,答出2个要点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的全球化,图一是世界贸易组织,图二中所示的产品零件来自于各国的加工,表明世界各地之间联系的加强,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材料三中出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反对活动,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占主导收益最大所出现的,对此,学生可以持有任一观点,从肯定和否定的角度来叙述即可,要注意结合相应的历史知识,答出原因和对策。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今日政治之进化,其动力全在十八世纪之末,而以诸大家发明学理之功最高焉。英之陆克(今译洛克)、法之孟德斯鸠、卢梭其最著也。同人就日本人所谓书中三先生学说重译、编辑,以成是编,聊为吾中国政治进化之前驱云耳。
——摘自《清议报》(1901年)
材料二?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
——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
(1)材料一中“学理”指什么?指出“同人”对卢梭等人思想的看法。(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10分)
参考答案:(1)启蒙思想;指引当时中国政治变革。
(2)梁启超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一种新思想的引进要切合国情;共和制不适合当时国情;兴民权,
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出路。但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本题解析:第(1)问“学理”的回答可依据材料一中“动力全在十八世纪之末”这句话得出启蒙运动的答案。“看法”的回答依据材料中“为吾中国政治进化之前驱云耳”推出启蒙思想起到了指引政治变革的作用。第(2)问考查学生对观点的理解,考生可从国情的角度,结合19世纪末国人学习西方的内容来思考回答。
【考点定位】启蒙思想和戊戌变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