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的原因是什么?简述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根本目的与实质。
参考答案:原因:①在十年建设时期,在农村形成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经济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③到1978年,中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必要性:原有经济体制在“一五”计划期间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如原有的经济体制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在所有制结构上片面强调和追求“一大二公”等。
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本题解析:应对经济体制改革有全面地了解,然后分问作答。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一千年前,宋代开始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指南针和造纸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一百年前,我们一度落后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我们再度起飞的关键
④十三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我们再度起飞铺平了道路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①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③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④实行政企分开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走合作化道路是属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内容,时间不对,排除③;实行政企分开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农村没有直接关系,排除④。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经济学中有“刘易斯拐点”之说,意指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临界点。简而言之,在“刘易斯拐点”之前,是人求工作,不涨工资也会有源源不绝的劳动力;在“刘易斯拐点”之后,是工作求人,不涨工资就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刘易斯拐点”之说对解决目前“用工荒”问题的启示是?
[? ]
A.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缩小工资收入差距
B.理顺分配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C.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国对外开放体现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
A.遍布整个沿海地区
B.以广阔腹地为依托
C.交通条件比较优越
D.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首先,明确“对外开放格局”是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等在内的开放体系;其次,结合教材中的“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进行理性思考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