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32分)我国的对外开放已走过了30年的伟大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的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是外国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些都是收入。……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二:1979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可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这种“出口特区”是借鉴国外“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以进口原料加工制造商品出口为其发展方向的。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这种模式有它的局限性,它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制约,而且对内地又是封闭的。……特区不应建成一个类似国外的单项性的“出口加工区”,而宜于建设一个工、商、农牧、渔、旅游、住宅等综合性的“经济特区”,这就区别了资本主义国家地区办的“出口加工区”。……20年来,经济特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没有辜负小平同志“杀出一条血路”的厚望,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发展速度最快的增长点。
──摘自郑惠等主编《五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
材料三:?我国对外开放大事记
1979年7月,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4年5月,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9月,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94年共批准建立了3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在深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
1988年,成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批准建立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至1995年,共批准建立了14个保税区。
1991年,设立上海浦东为对外开放区。
1991年3月,批准建立第一批2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2年3月,决定对外开放黑河、绥河、珲春市、满洲里、二连浩特等5个边境城市。
1992年7月,决定进一步开放乌鲁木齐、南宁、昆明等3个内陆边境城市,重庆、武汉、岳阳、九江、芜湖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哈尔并、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等4个边境、沿海省份的省会城市,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等11个内陆地区省会城市。
——《世纪中国:光荣与梦想》
材料四: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年财政收入达5万多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40倍和30倍。“中国不再用砖头加固将其与其他民族隔离开的长城”。这一句话曾经是中国伟大作家鲁迅的一个梦想,没想到今天用来为改革开放30年作注。30年来,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方针与建立市场经济的方针并举,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中国,没有围墙。没有围墙的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才取得了今天如此骄人的成就。
——摘自2008年10月18日俄罗斯《独立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务院决定将“出口特区”更名为“经济特区”的原因,说明开办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10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发展趋势。(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意义。(8分)
参考答案:
(1)适应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吸收新加坡等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优秀经验。(8分)
(2)原因:出口特区具有单项性的局限,易受西方经济的制约,而且单纯对外不利于内地的发展。(6分)地位: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部署的第一步,改革开放的 “试验区” 和窗口。(4分)
(3)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逐步走向全方位。(6分)
(4)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使中国融入了世界,适应并推动了全球化。(8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个时政热点为命题角度,考查对我国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与发展的掌握。第(1)问,通过对材料一中邓小平讲话内容的分析,从世界大势、开放的迫切性、历史教训、外国经验等方面概括作答。第(2)问,抓住材料二中“出口特区”的局限,即可回答更名为“经济特区”的原因,再根据特区取得的重大成就的表述回答其重要地位。第(3)问,由材料三所列的事件可以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大体进程,再从地区、层次等角度概括发展趋势。第(4)问,根据材料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融入全球化”、“没有围墙”等信息,结合教材中的相关表述,可以回答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针对下列情况,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A.没收官僚资本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表格数据反映了新中国初期重工业基础尤为薄弱,针对这一情况,中国于1953年开展“一五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因此选C.
考点:新中国经济建设
点评:“一五”计划建设(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84年以后,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
A.创办乡镇企业
B.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增强企业活力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创办乡镇企业是在农村的改革内容,? B项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不是改革内容,D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在农村实行的改革内容,故答案选择C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对于人口迁移现象,英国学者雷文斯但提出了“推拉理论”,指人们之所以从此地到彼地, 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原居地的推力,二是迁入地的拉力。上世纪80年代,我国掀起了向东南沿海移民的热潮,其拉力主要是
A.东南沿海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小
B.东南沿海靠近港澳台,便于发展经济
C.东南沿海设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
D.内地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在东南沿海设立经济特区,率先对外开放,故C项正确;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如果不实行改革开放,就谈不上东南沿海的地理优势,所以C项决定B项,故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B.政企分开,自负盈亏
C.以按劳分配为主
D.改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在1984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所以A正确,BCD是改革的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