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畲族,历史悠久,主要生活在我省的云和.景宁一带,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由此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阐述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政府的事实,这与我国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有关,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C、D和题干事实都没有直接联系,答案B。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简单分析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这样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位人物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钱学森
D.王淦昌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材料的关键信息“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可知,这位人物应该是杂交水稻的发明者袁隆平。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
A.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提出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表是我国1961年至1962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

A.新中国已经建成工业化国家
B.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C.农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调整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趋于合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是
①社会发生巨变?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④儒家思想形成正统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变化,低层的“士”活跃起来,出现了私人讲学,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然是百家争鸣,故此时思想很多,而儒家思想此时并未形成正统地位,故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故A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