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商靹虽死,秦法未亡”主要是因为
A.变法彻底
B.赢得民心
C.与时俱进
D.仁义致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
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
材料四?孝文帝诏曰:“代人(即鲜卑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
其穆、陆等八姓,皆太祖以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高祖崩,(元)禧受遗辅政。虽为宰辅之首……而潜受贿赂。禧性骄奢,贪淫财色。……”(士族)“衣被绣绮,车乘鲜丽。犹远有简娉,以姿其情。由是昧求货贿,奴婢千数,田业盐铁,偏于远近。”?
——《魏书》
(1)材料一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3)阅读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
参考答案:(1)实行汉制,采用汉姓。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
(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策略:以南征为借口。反映: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不是一帆风顺的。
(3)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统治阶级追逐奢华享乐之风逐渐滋长,腐化之迹可见。
本题解析:不能根据设问要求,阅读和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加以概括和分析。如第一问从材料中找出实行汉制的依据,第二问从材料中概括出迁都的策略,第三问,据材料概括改革后的社会状况。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和提炼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问,根据“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可以判断实行汉制的依据。第二问,根据“外名南伐,其实迁也。”可以看出迁都洛阳的策略。第三问,根据“洛阳大市,周围百里……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可得“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根据“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可得“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疆域辽阔,民族融合”;根据“潜受贿赂。禧性骄奢,贪淫财色”、“衣被绣绮,车乘鲜丽。犹远有简娉,以姿其情。由是昧求货贿,奴婢千数,田业盐铁,偏于远近”等,可得“统治阶级追逐奢华享乐之风逐渐滋长,腐化之迹可见”。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土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叙述是孝文帝迁都以后洛阳的繁荣景象,所以A是正确的解释,B没有涉及士族制度CD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图反映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 ]
A.天皇是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B.将军、大名、武士都属于统治阶级
C.武士是幕府统治基础,全都效忠将军
D.工商业者受统治阶级的歧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影响是
[? ]
A、没收了天主教会占有的大量土地和财产
B、摧毁了中世纪以来天主教会的精神专制
C、西欧各国的王权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D、促进了西欧各国科技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