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四)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所说的意思是为官不在大小,而在于为公,如果为公即使再小的官,也受人尊敬,反之,哪怕做到宰相三公的地步,也跟没了下半截的马鞭子一样,没有个好结果。这句话就是强调自我克制,官无大小,都要有为公思想,所以本题选B,A、C、D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武汉大学冯天宇教授等撰著《中华文化史》,研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如“隋唐:隆盛时代”,那么两宋时期的文化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应该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来划分中国历史如果“隋唐:隆盛时代”,那么A从神本走向人本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B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C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属于两宋时期的文化特征,D沉暮与开新是明清时期的文化特征,所以该题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观点中,李贽会同意的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明末反正统意识的思想家李贽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A、“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ABC三项表述均是再肯定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地位,不符合李贽的观点。而D项正体现李贽的“反正统意识”观点。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李贽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李贽是明朝后期的重要思想家,他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号称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据此回答问题。1.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以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2.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赞颂商鞅,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人文主义
B.仁爱精神
C.尊重人性
D.个人主义
E.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F.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G.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H.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参考答案:1. C
2. B
本题解析:1.李贽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强调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谈仁义道德,主张尊重人性,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
考点:李贽
点评: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2.题干反映李贽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因此选B,其他三项都无从体现。
考点:李贽
点评: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本题难度:困难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9分)
材料一 在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所著,苏世军、周宇翻译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书中,我国古代有七人入选。孔子、老子、孟子是其中的三位。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 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言所行,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
材料四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五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回答:
(1)从材料一中三人中选择你最了解的一个,谈谈其入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理由。(5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
(3)据材料四,指出理学被统治者列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4分)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思想对古代文人人格追求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
(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他的思想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其思想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奠基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仁政”学说是他的思想核心。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 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3)理学继承发展了儒学,主张压制人的自然欲求,消磨人的反抗意识,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4分
(4)理学思想中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主张,铸造了古代文人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特有品质。(5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较低。孔子 ,老子 和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主张对世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结合所学可直接写出他们的地位和代表性观点和主张即可。例如: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为政以德”。他的思想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可以分析出朱熹认为儒家思想是亘古不变的,依据“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可以分析出李贽反对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第二问从朱熹和李贽的主张对比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可以分析出理学强调在存封建道德准则,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同时也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泯灭人性,消磨人的反抗意识,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理学被统治者列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
第(4)题依据材料五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分析出十分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另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把忠、孝、节、义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理学修养的境界是“仁”(人的爱心和一切道德价值的源泉)可知理学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老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古代中国的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