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王艳同学在翻阅某个时代的报史资料时发现了下列宣传口号:“无煤也炼焦,无焦也炼铁”、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一天等于二十年,共产主义在眼前”。这个时代是
A.过渡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信息“无煤也炼焦,无焦也炼铁”可以看出当时出现了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再从“一天等于二十年,共产主义在眼前”的信息可以看出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实际,结合所学可判断出这一时期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至今已有将近400年的历史,是商品经济及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下面三幅图反映了

1952年合作社股票? 1956年公私合营股票? 2008年合作社股权证
A.社会主义所有制具有单一性
B.经济政策具有时代特色
C.建国后我国一贯实行股份制
D.股票是公有制度的产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票证背后所反映历史史实变迁的理解。三种票证分别反映了新中国在过渡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策的变化,体现了经济政策具有时代性的特征,故选B。A项错误,社会主义所有制除了公有制还有混合经济等多种形式;C项错误,三大改造后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废除了股票制;D项明显错误,并不是社会性质的标志。
点评:建国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建国初期特别是三大改造时期实行过股份制,主要是入股的方式。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建立了公有制的经济基础,股份制在中国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一直到改革开放的1979年,第一张股票发行,股份制在中国再次出现。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4分)交通工具的变化,是国人对历史变迁的一种记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材料二:“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当第一辆凤凰轿车驶进中南海时,周恩来总理坐上去绕着中南海兜了一圈,下车后语重心长地说:“还是水平问题啊!”
材料三:城市公共交通遇到了一种尴尬,……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曾几何时,……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
——据《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8分)
(2)以材料二汽车制造业为例,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业的生产状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3)材料三中的“尴尬”指什么?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外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外国侵略者通过特权和不平等条约迫使新式交通建设的兴起和发展(列强的入侵);(4分,答对2点即可)
内因:洋务运动的带动;民国的建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思想观念守旧。(4分,答对2点即可)
(2)状况:基础差,底子薄,技术落后。(2分,答对2点即可)
措施: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向苏联学习;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6分,答对3点即可)
(3)尴尬:非机动车(人力三轮车)从消失到重现[或人力三轮车卷土重来](2分)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了剩余劳动力,涌到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导致下岗职工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6分,答对3点即可。如果考生只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企改革”,没有阐释,则各给1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是清末民国时期,新式的交通工具和传统的交通工具并行于世的现象;结合近代中国的国情,及所学近代中国交通工具更新的原因,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原因;外因方面,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同时外国列强的入侵客观上促进新式交通建设的兴起。内因方面,清末洋务运动的推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民国的成立等。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造出争气车,献给毛主席”、“还是水平问题啊”等关键词可以看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技术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发展工业而采取的措施有: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向苏联学习,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
(3)依据材料中的“改革开放初期,非机动车(除了自行车和残疾人用车外)曾一度从城市的马路上消失。”、“慢慢地发展为机动三轮车满大街跑,人力三轮车也卷土重来”可以得出“尴尬”指的是非机动车(人力三轮车)从消失到重现。第二小问可依据材料中的“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也涌到城市找工作,”,结合所学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知识,城市国企改革,使下岗工人的增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产生了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工作;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周忱(1381~1453),吉水人。宣德五年,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始至,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让人户按照纳税多少平均分担增耗,又请工部颁发铁斛,让各县依式制造。宣德七年,周忱命各府支给,建仓收贮,名日“济农仓”,除去用于赈贷贫民耕作食用之外,“凡陂塘堰圩之役,计口而给食者,于是取之;江河之运可怜遭风涛亡失者,得以假借”。
——摘编自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
材料二?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用足。其弊或与商争息,虽刘晏、赵开不免焉。若周忱,止为江南贫民平赋,减耗耳,而疏剔之余,不可胜用。……谁谓理财无大道乎?然忱善用人,其均算苏赋以况钟,条画挽以平江伯迪,知忱所以不劳而功也。
——《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忱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忱财政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9分)
参考答案:
(1)主要内容:创立“平米法”;建立“济农仓”。(6分)
(2)主要原因: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善于用人,其政策得到有效贯彻;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趋势。(9分)
本题解析:
(1)周忱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忱乃创为平米法,让人户按照纳税多少平均分担增耗,又请工部颁发铁斛,让各县依式制造。宣德七年,周忱命各府支给,建仓收贮,名曰“济农仓”,除去用于赈贷贫民耕作食用之外,“凡陂塘堰圩之役,计口而给食者,于是取之;江河之运可怜遭风涛亡失者,得以假借”。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周忱财政改革的主要内容:创立“平米法”;建立“济农仓”。
(2)依据材料二分析周忱财政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周忱财政改革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若周忱,止为江南贫民平赋,减耗耳,而疏剔之余,不可胜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负担,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忱善用人,其均算苏赋以况钟,条画挽以平江伯迪,知忱所以不劳而功也”,周忱善于用人,其政策得到有效贯彻。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研究调查,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下列事实与当时时代不符的是( )。
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
B.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等工业设施
C.农村正进行土地改革
D.城市公私合营掀起高潮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在这一时期农村进行的是社会主义改造,成立农业合作社。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