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商君书·说民》
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後民莫敢议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秦孝公任商鞅,……(商鞅)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孝公十二年之制。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卷一·食货》
材料四: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思想主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是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4分)
(3)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商鞅变法和商鞅个人的结局。这种结局分别说明了什么?(5分)
参考答案:(1)主张: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或法治。(2分)
(2)实践: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刑公族以立威;用流放边境的刑罚来压制舆论。(4分)
(3)结局:变法使秦国富强;但商鞅本人身败名裂。(2分)
说明: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做保证;但改革者要法德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关于商鞅的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改革都取得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的进展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改革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必然会遭到一些顽固旧势力的反对。商鞅变法后商鞅被处死,北魏孝文帝改革阻力重重。故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ABD均正确。
点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
请回答: ?
(1)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改革”说更为合理。“改革”说:“明治维新” 由天皇主持,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2)“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的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受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 ]
A.民族的融合
B.分裂走向统一
C.中央集权加强
D.经济中心南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以下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B.是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运动
C.是以实现君主立宪制为政治目的的运动
D.得到了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支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