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26分)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6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文化”中哪些思想主张是服务于“专制主义”,哪些思想主张体现以民为本?(4分)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转型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请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经济根源。(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表现,在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8分)
2、综合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上》
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荀子·王制》
材料二: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共同的纱幕(神学世界观)之下,处于睡眠和半睡眠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布克哈特
材料三: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者所处的时代和时代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促使“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的事件是什么?(2分)此事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黄宗羲、卢梭的思想主张。(10分)并分析两者主张的共同进步性。(2分)
3、选择题 “百家争鸣”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包括( )
① 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确立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