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试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节度使,中国古代军事将领,后来成为地方官。唐代驻守于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北宋前期最高财政长官。后唐长兴元年(930)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古代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A B C D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一直存在两大矛盾,其一就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历代帝王都采取措施,削弱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直到北宋后,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地方分裂势力,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位中书令,接受唐太宗的指示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的诏令,接下来你该做的是(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当个人起来坚持自己作为国家的成员而非作为家族的成员之地位时,宗族社会便瓦解了”。造成所谓“宗族社会”瓦解的原因不包括(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抓住时间20世纪初这一关键,宗法制的崩溃不是在这一时期。故选C。其他选项符合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背景。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吏部、工部、刑部、兵部、户部。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2分)三省六部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2分)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2分)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审批。(2分)
(2)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2分)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实行行省制度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2分)
(3)作用是使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2分)反映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3分)
本题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并熟练掌握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中央机构图可以清楚显示三省六部制的分工和运转,回想秦朝皇帝之下是丞相,丞相之下是百官,而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则将丞相权力一分为三,各负其责,相互牵制相互合作,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又提高了行政效率,所以恰到好处,皇权既不完全独尊,相权又可以发挥作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的标志。中门下省的职能依据教材知识即可回答。
(2)此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相似历史现象分析比较的能力。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只管中央行政事务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还管理腹里地区的地方事务。第二小问中第一个关键信息是“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即中书省管理全国大小政务,地方也管,为了管理地方,中书省在各地设行中书省。第二个关键信息是“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即元朝幅员辽阔,单靠郡县制不能满足管理需要,故设更大的行政区。
(3)本问要求一方面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教材基本知识来回答。材料中“地近宫廷,便于宣召”说明有利于传达皇帝命令,“军机大臣者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关键是承旨缮写,根据知识可知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皇帝命令。作用主要是加强皇权。时代特征要对中西方进行对比,西方资本主义的曙光,而中国封建主义登峰造极。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知识大全《第二次世界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