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对该条约理解错误的是
①中苏双方同意一致制止日本的侵略行动
②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
③表明中苏双方互助与合作的愿望
④中苏双方都表示拥护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和各个小项,题干叙述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主体内容,其中明确提出对日本侵略行为采取共同行动,①对。题干内容明确表明与苏联结成了军事政治同盟关系,②错误。条约内容页明确表达了双方互助合作的愿望,③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首次提出的,与题干没有关系,④错误,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对于台湾问题,我们的认识是 ①二战结束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还中国?②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结果?③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④国际反华势力以及“台独”势力是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两个重要因素()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把握台湾问题的由来,结合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
?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
年份
| 粮食总产量 (万吨)
| 棉花总产量 (万吨)
| 比上一年增长(%)
| 上缴农业税 (亿元)
|
粮食
| 棉花
|
1950
| 13213
| 69.2
| 16.7
| 55.9
| 19.1
|
1951
| 14369
| 103.1
| 8.7
| 49
| 21.69
|
1952
| 16390
| 130.4
| 14.1
| 26.5
| 27.03
|
材料二

材料三?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部分农民订的一份包干合同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其原因。(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原因。(4分)
(3)材料三预示着当时农村即将实行什么重大变革?简要说明这一变革实行的历史意义。(3分)
参考答案:(1)建国初期,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3分)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党和政府采取措施恢复发展农业。
(2)变化:1958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
1960年至1965年,粮食产量有所增长。
原因: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4分)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也为工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分)
本题解析:本题以农业发展为主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从表格可以看出呈现的是增长的趋势。原因从新中国建立、土地改革以及恢复发展经济的措施来回答。第(2)问观察图片可以看出1960年是一个分界点,发展有波折。因此要分阶段分析。原因根据不同阶段党和政府采取的农业措施来思考回答。第(3)问阅读材料三判断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意义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以及推动农业发展的角度来思考。
点评:建国后我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建国初期由于土地改革和一系列的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农业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1958年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的破坏,1960年后,由于八字方针的政策调整,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20世纪70年代后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稳定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09年3月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查(一)23题)(13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世界文明演进的主要力
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瓦特?图二蒸汽机?图三法拉第?图四电磁感应实验
材料二?二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社会从以体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时代,过渡到以脑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时代。……人类从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转变为控制生产过程。劳动者的素质逐步从体力型、文化型发展为科技智能型。
材料三?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遨游108分钟,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地面。1 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的第一串脚印,7月25日平安返回地球。
材料四?“神七”太空行走一小步,中国科技发展一大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大步。
图五2008年9月27日,中国宇航员翟志刚完成太空舱外活动
请同答:
(1)有人认为:从生产力角度看,材料一的两位科学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代的发展。
这种观点对不对?说明理由。(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以来高科技是如何改变人类的劳动方式?(3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呈现的新特点。(2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国科技发展一大步”的历史条件及其重大意义。(5分)
参考答案:(1 3分)
(1)正确(1分)。理由: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其广泛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人类逐渐进入“电气时代”。(每点1分,共2分)
(2)表现:从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从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到控制生产过程;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转变为科技智能型。(每点1分,共3分)
(3)特点:人类科研和探索的领域扩展到太空;空间(航天)技术突飞猛进。(每点1分,共2分)
(4)历史条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研队伍;党的正确方针政策(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任答2点,每点1分,共2分)
意义: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人类空间技术的发展。(任答3点,每点1
分,共3分)
本题解析:
第一问从两位科学家的理论贡献角度来思考。第二问根据材料进行概括。第三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人类探索扩展到太空。第四问历史条件从党的政策、综合国力等角度思考。意义从对经济、科技、国家地位等角度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图所示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1930—1936年的货币供给(年终总量)?单位:100万元
年份
| 银币
| 铜币
| 纸币
| 银行存款
| 总货币
|
1930
| 2200
| 287.7
| 956.3
| 3392.1
| 6836.1
|
1931
| 2271
| 281.4
| 896.9
| 3591.5
| 7040.8
|
1932:
| 2289
| 275.1
| 924.4
| 3880.8
| 7369.3
|
1933
| 2275
| 268.8
| 978.8
| 4290.6
| 7813.2
|
1934
| 1995
| 262.5
| 1108.9
| 4620.9
| 7987.3
|
1935
| 1703
| 256.2
| 1413.5
| 5460.1
| 8832.8
|
1936
| 1391
| 250
| 2438.6
| 6394.2
| 10473.8
|
A.通货膨胀严重?
B.国内政局稳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30—1936年中国处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国民政府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币制改革等措施,导致银币供给量减少、纸币供给量、银行存款、总货币供给量增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