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其主要目的又是什么?(2分)
材料二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节选
(2)依据材料二回答,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阐述理由。(3分)
材料三 “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正确的是
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D.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调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分析可知“领地国家”时期,国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在领地内拥有统治权,要向国王缴纳赋税。综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一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2007在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保持了持续的繁荣和稳定。这主要是因为
A.香港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B.“一国两制”伟大实践的结果
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实践
D.中国和平外交战略实施的结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香港的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成功运用,之后的繁荣发展也是这一政策的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古罗马最早的成文法是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古罗马最早的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罗马共和制时期创立。故选A。B项是适用于公民内部法律的统称;C项是在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对被统治区的人口也同样施以公民法的权利,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D项是依据自然精神和理性的原则制定法律的体系,是一种法制的原则,并非是特定的法律文件。
考点:《十二铜表法》
点评: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民法为主要的内容,主要是维护贵族的利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平民的要求,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与此相关的知识如《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发展的完备阶段。此外,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也要准确的记忆。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把晚清的历史变化理解为“庞大中央帝国在西方文明不断强大的冲击下被迫做出的笨拙的、充满惰性的回应,从而使中国在十九世纪的经历成了一出完全的悲剧,成了一次确是巨大的、史无前例的崩溃和衰落的过程”。费正清之所以得出上述结论,其价值取向是
A.内外因辩证观点
B.西方中心观点
C.文化全球化观点
D.文化多元化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