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这一评价主要是指( )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西汉建立后,在政治制度上主要是“汉承秦制”;同时有所改变,在地方上实现郡县制的同时,还进行了分封,即郡国并行制。所以应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政治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明儒之学用以应事,清儒之学用以保身;明儒直而愚,清儒智而谲;明儒尊而乔,清儒弃而湿。……才智之士惮于文网、迫于饥寒,全身畏害之不暇,而用世之念汨于无形,加以廉耻道丧,清议荡然,流俗沈昏,无复崇儒重道,以爵位之尊卑,判己身之荣辱。”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清儒之学的转变
B.清儒之学的转变深受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影响了清儒之学的转变
D.清儒之学的转变为道光年间新思潮萌发奠定基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明儒之学用以应事,清儒之学用以保身;明儒直而愚,清儒智而谲;明儒尊而乔,清儒弃而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到清儒学发生了变化,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又实行了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渐渐地把儒士驯化成了“无复崇儒重道,以爵位之尊卑,判己身之荣辱”。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清代儒生的转变。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各项是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一届人大取代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全部职能
B.二届人大决定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C.三、四届人大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
D.五届人大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材料的形成切入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性。解答关键是把握历史发展特征。从数据上分析来看,文革时期人大代表会议召开的次少,说明期间人大代表制度遭到破坏,而文革结束后一段时间,“左”的错误思想仍影响着,故C项正确。A项“全部职能”说法错误;二届人大时已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B项排除;D项“五届人大”说法错误,应是九届人大。
考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大制度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是
A.《十二铜表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民法大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罗马法早期就是习惯法(即法律由贵族随意确定的法律),后来随着平民们越来越希望得到一些权利,所以由习惯法发展到了成文法(即用法律条文来确定律法),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随着侵略扩张,罗马法由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范围是罗马统治境内的公民,不包括外来人民及奴隶)发展到了罗马帝国时期的万民法(范围是罗马统治境内的一切自由民,包括被罗马侵略后被罗马帝国统治的受侵略国家人民)而民法大全,又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它的颁布,就标志着罗马体系的最终确立和完善。故答案选择D项。
考点:本题考查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完善。
点评:关于罗马法,高考更多是用新情境、新材料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如:(2012全国新课标,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法律的解释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第二次世界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