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洋纱洋布开始登陆沿海地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没有完全解体,所以A错误,BCD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一思想家认为:“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这一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孔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强调了“赏罚”在治理国民中的重要性,这符合法家学派的主张,故而C项符合题意,A B两项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D项是墨家学派的开创者。
点评: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思想之一,其主张“以法治国”和加强君主权力,成为战国时代最受欢迎的学说,但由于忽视道德的教化功能和作用并主张用严刑峻法镇压民众,导致民众的不满,故在秦代以后丧失主导地位,让给了儒家思想。但中国自汉代以后的统治者多采用儒、法、道三家思想杂糅而用之。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文革”期间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信息“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因此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ABD三项都是表面现象。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往往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由于受“一标多本”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这一主张属于: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理解。依据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清静寡欲、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法治,依法治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主张仁,以德治民;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题干的意思是如果用暴政来统治人民,重则造杀身之祸,甚至亡国;轻则也会使国家受到削弱,处于危险境地。很明显应是儒家的主张,反对法家的苛法。所以应选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在当时主要表现为(?)
A.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兴办工厂
B.中国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中国出现近代工业
D.外商在华收购原料倾销商品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解题角度为: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利用特权从中国地价收购原料,同时倾销商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