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16分)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8分)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的文化特征,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2分)
表现: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和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2分,任答2点即可)
(2)原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4分)
历史影响: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升华抽象思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4分)
(3)文化特征: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2分)
说明:宋词繁荣,风俗画流行、话本、瓦子等。(2分,任答2点即可)
本题解析:(1)本题包括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后一个问主要考察学生知识的记忆和迁移能力。对于前一个问题,可以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进行解答;如材料中的“科技史料”,“焦点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等可以归纳出答案。对于后一个问题主要针对材料中的“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这句话中的“应用科学”,就需要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即宋代的科学技术为四大发明中的三个发明,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的两个小问题中前一个问题主要考察学生归纳概括能;后一个问题考察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对于前一个问题的解析请依据第(1)题的前一个问题进行解答;对于本题的第二个问题则需要联系所学内容,即“理学”产生的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的;积极上材料中已经给予了答案,即“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这句话,消极上主要是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等方面回答。
(3)本题蛀牙考察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对已前一个小问,解题方法可以根据第(1)的第一个问来解答,即材料中的“通俗艺术”“平民趣味”等语句可以得出答案;对于第二个小问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即对宋代的的文学艺术成就的考察,如出现宋词,瓦子等演艺机构,宋话本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代的的科学技术成就·四大发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宋明理学·影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的古代艺术·戏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宋词。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1分)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的相关主张。(2分)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 (1分)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3分)
参考答案:(1)主张: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1分)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1分)
(2)主张:重视教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3分)
(3)动力: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1分)林则徐、魏源和洋务派重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新派、革命派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新文化运动重点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念。(3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可知主张回到过去,这样的人物有孔子主张恢复周礼,还有老子主张恢复到小国寡民的过去.
(2)根据材料二中“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可知,董仲舒的主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张教化,另一方面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地位变化: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制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儒学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3)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结合所学可知,整个中国近代,中国人始终的坚持是救亡图存.关于中国探索的过程,本问较简单,主义深入的层次是先器物,后制度,再次思想.要依次列举出每个层次的史实,注意史实的表述上把任务和事件表述清楚即可.先后顺序不能错误,这是最重要的.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内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内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黄宗羲说:“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指朱元璋)罢丞相始也。”据此可知,黄宗羲主张
A.反对纲常名教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限制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