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使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是
A.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B.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解题时,理解题的要求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就可选取B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到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

材料二 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三 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 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造成材料二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952年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在于解放后土地改革运动完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消灭,农民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挫伤了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和自然灾难的影响。(2)“文化大革命”中“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政治斗争对社会经济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3)说明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并能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求;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行密切相关。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 1928年、1958年、1978年是我国历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较多的三个年份,在当时都有许多非常典型的词语频繁出现。以下所列哪一组都是在当年使用较多的词语
[? ]
A.井冈山 会师 易帜 长征
B.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 自治区
C.拔乱反正 联产承包 市场经济 开放区
D.真理标准 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 一国两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邓小平说:“生产关系以什么为最好?要以能够尽快增加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不管哪种方式,都可以试一试。”邓小平的这段话说明了
①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②坚持生产力的标准
③赞成生产关系的改革 ④不再坚持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