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
(宋)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材料二】“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王安石
【材料三】近代梁启超称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回答下列问题:
⑴王安石和商鞅有什么共同点?
⑵材料二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⑶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清代以前人一般都认为是“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而材料三给予了高度首肯,对于这两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更合理?为什么?
参考答案:
⑴具有改革家的胆略与气魄,有一定远见,力图排除阻力,立志变法图强。
⑵冗官、冗兵、冗费
⑶梁启超的观点是合理的,王安石变法虽然有用人不当和危害百姓的现象,但不可否认他的改革变法的勇气与精神,也需要看到所取得的一定的效果。这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进步的。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选修内容,为选做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选取。从命题意图上既要考察基础知识,又要培养比较与鉴别能力,同时旨在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以增强变法改革的自觉性与勇气,为青年学生的人生提供启迪。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对此,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B.各国变法适应了新兴地主的需要
C.各国变法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D.各国变法都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改革往往受到守旧势力的强烈反对,在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的变法都因遭到反对而夭折告终。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商鞅变法最大的影响是
A.重农抑商,在一定时期内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B.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C.移风易俗,推动了秦地的开化
D.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在战国的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 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题目中“不其故”“ 不循其理”即主张适时进行变法,主张改革,这是法家的思想,C正确,A是墨家BD是儒家。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实质上反映了(?)
A.少数民族的汉化
B.少数民族的农耕化
C.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D.汉族的胡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注意条件限制“社会发展的角度”,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少数民族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过程。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