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战国时期有一学者提倡“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该学者所属学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①巩固无产阶级的政权?②恢复发展国民经济?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时,注意到“过渡时期”这一时间,此题就会迎刃而解。工业化到今天还没有真正的实现。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宋庆龄在此所说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条件”是指(? )
A.日本侵略加深和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B.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共对孙中山的真诚帮助
C.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和五四运动爆发
D.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的外部条件就是苏联的牵线搭桥;而内部条件是指国共双方都势单力薄、均有合作的愿望,且有中共真诚的帮助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两部重要的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两部宪法最大的不同是
A.制定背景不同
B.性质不同
C.具体内容不同
D.颁布机构不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两部宪法前者是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而后者是指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两者最大的差异是阶级属性的不同,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二者也有很大差别但不是根本差异。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儒家学派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治,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以上三个人都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主张的“仁”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孟子主张“仁政”,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荀子主张“仁义”,希望统治者施政时以德服人,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礼乐文明社会。?。B体现的是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C是孟子的“人性本善”主张,D是法家的主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