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印度与我国都是世界文明古国,两国的交往渊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中印两
国就有往来,隋唐时期交往就更为频繁。孟加拉、印度半岛东西两岸,经常有中
国商
船泊港;印度的商船也经常到广州、泉州来贸易。唐朝输往印度的商品有麝香、丝织
品、瓷器及铜钱等。从印度输入的物品有宝石、珍珠、棉布、胡椒等。在唐代中印文
化交流史上,两国的佛教徒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的两位高僧……。
材料二:马克思针对英国侵略印度的结果断言:“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
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
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材料三:……从1949年,印度成为第一个
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开始,
两国进入“蜜月期”。1954年10月,尼赫鲁
总理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临别之际,毛泽
东以《离骚》中的词句“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心相知”相赠,被传为中印友谊
的一段佳话。
——《南方周末评论:龙象相邻--中印关系历史
与现实》
材料四:独立后的印度政府为把印度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实行了具有本国特
色的发展模式:公私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宏观管理机制,
现代工
业与农业结合的经济模式,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的发展战略,利用国外资源与自力
更生结合的发展方
针等。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印度经济模式虽然存在着问题,但获得
了一定的成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印度开始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为导向的经济改革,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这再一次证明了具有印度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大
促进了印度经济实力的增长。?
——李大薇《印度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唐朝时印度称谓叫什么?(2分)材料中所说的“两
位高僧”是指哪两个人?分别说明他们对中印文化交流的突出贡献。(6分)
(2)据材料二,说明英国在印度要完成的“双重使命”的涵义是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
识说明这一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10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4年中印关系史上取得的最重大成果是什么?有
何重大意义?(4分)
(4)据材料四,改革后的印度经济体制与我国现在的经济体制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形成
这一相同点的根本原因何在?(4分)从中,我们得到了什么重要启迪?(2分)
参考答案:(32分)?
(1)称谓:天竺。(2分)
两人及贡献:玄奘(1分)?到印度探究佛学,回国后翻译了大量佛经;又将《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印度。(2分)?义净(1分)?到印度研究佛学,撰写《大唐西域求法
高僧传》等书,记载了印度等地社会文化状况。(2分)
(2)涵义: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即要消灭封建制度;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即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或答:废除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4分)
重大影响:对印度—
—①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印度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附庸;②客观上为印度带来新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思想观念;③促使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使民族解放运动高涨。(6分)
对英国——促使工业革命蓬勃开展,英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国。(2分)
对世界——加快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进程,促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2分)
(3)成果: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基本原则。(2分)
重大意义: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4)相同:公私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2分)
原因: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国情基本相同。(2分)启迪:发展经济要从国情出发,采用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2分,若答出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可同等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世纪80年代初,文坛一度出现“反思文学”“伤痕文学”热流,它们反映的主题主要是(?)
A.抗日战争
B.国共内战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它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重新探究历史是非,对过去一贯以为正确而在实践中证明是错了的政策、路线、事件提出怀疑,并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充分而深刻的表现,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表: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
| 占工厂总数比例
|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 占工人总数比例
|
1937
| 16%
| 4.4%
| 7.3%
|
1942
| 58%
| 78%
| 49%
|
?
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有(? )
①此现象的出现是受抗日战争的影响?②表明西南西北的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③改变了中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格局?④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37、1942年”,这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民族工业内迁西南西北地区,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③不正确,改变了中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格局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因此选A.
点评:数字表格类选择题试题题干主要是通过表格呈现,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1.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根据问题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2.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3.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4.细审题、扣问答:仔细阅读问题,据问题而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刚刚过去的20世纪被认为是发展曩快、情况益为复杂的世纪,而它对21世纪的影响也正被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知。如何评价20世纪世界史,在历史学界是一个被研究的课题。有一种观点颇为流行,即20世纪是“美国世纪”说。该观点认为:20世纪的历史基本上是一部美国迅速崛起并称霸世界的世纪史,在20世纪,美国的民主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及思想文化及国际影响力主导了世界。世界虽然在发生变化,但走的还是美国道路。
评材料中的“美国世纪”说。(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赞成或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12—10 分):
①观点明确,须有概括性表述。
②史实准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 分):
①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
②史实基本准确,尙能支持观点。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 分):
①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
②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
③表述不清。
内容提示:
观点一:认可20 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经济上,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二战后美元取得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罗斯福“新政”模式曾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效法;政治上,美国的民主政治相对完善,被许多国家模仿学习。外交上,二战后成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还一度操纵联合国;科技上,美国率先研制成功原子弹,发明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另外,来自美国的摇滚乐、电影,对许多国家的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观点二:不同意。政治上,美国虽一度操纵联合国,但苏联与美国抗衡,形成美苏对峙格局;军事上,发起的扶蒋反共,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均失败,海湾战争中,美国虽胜,但陷入泥潭,得不偿失。随着西欧、日本、中国、不结盟运动的崛起,挑战美国的霸权,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上,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国主导的关贸总协定被世贸组织取代;外交上,从外交上看,美国虽强大,但很难单独处理世界上的重大问题,例如反恐问题等。
本题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可任选一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对于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的观点,如果是赞同,应从政治、经济、外交和科学技术等方面论述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如果是不赞同,则应从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军事战争的失败、经济全球化和外交等方面论述美国国际地位及其影响力,论证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
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
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
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A项本身是错误;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没有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子贡作为当时的一个知识分子,在当时起到“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的作用;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