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古代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讲究。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在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照由尊至卑的顺序排列,依次应该是
A.项王、项伯、亚父、沛父、张良
B.亚父、项王、项伯、沛公、张良
C.项王、项伯、沛公、亚父、张良
D.项王、项伯、沛父、张良、亚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根据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东为上,依次是南,北,西,所以由尊至卑的顺序是项王、项伯、亚父、沛父、张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商鞅变法中废除了许多旧制度,实行了社会性质的转变,其中得以保留的是
A.井田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商鞅变法强调加强以国王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王位世袭制得意保留,A项商鞅变法中井田制被废除,B分封制和D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遭到极大的削弱,所以答案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具体举措的重要影响,高考对其的考查角度多样,主要突出其对秦国统一中国的奠基作用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它实现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革,是一定程度上的经济革命和社会革命,对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功地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仔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鲜卑族人所穿的不同服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5分)
(3)从内容和影响方面归纳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1)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4分)
(2)均田制的推行。(2分)使无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的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促进北魏经济恢复和发展。(任答三点3分)
(3)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6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此题比较简单。从图一北魏骑马武士到图二孝文帝改革后的服装服饰的变化可知是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这种变化说明了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材料“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可知是均田制,回答均田制的作用及结局。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此题比较简单。比较其共同点,可从结果、原因、实质等方面比较扣教材均田制和商鞅变法的内容条理作答: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积极影响的主要原因。A项说法错误,所以排除这项。BD两项内容反映情况都是商鞅变法的表面问题所以排除这两项。故答案选择C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孝文帝“雅好《诗》《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高瞻,好文为章。诗、赋、铭、颂,有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记》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商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
(1)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6分)
(2)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到什么信息?(1分)这对孝文帝的改革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5分)
(3)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1分)请任选其中一个变法简要说明其评价的主要理由。(4分)
参考答案:(1)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军事:奖励军功,确立二十等爵制。思想:燔诗书,明法令。 (6分)
(2)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对商鞅变法评价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
(3)北魏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和民族大融合。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秦国成为强国;但严刑峻法,剥削沉重,有一定负面影响。(学生回答两个以上按第一个给分)(4分)
本题解析:(1)考查基础知识识记能力,列举商鞅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改革措施即可。
(2)看清题目要求,不是回答张之洞的评价,而是要学生对张之洞的评价发表看法,主要从是否客观公正的角度回答。
(3)问实际涉及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与评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严刑峻法,剥削沉重,有一定负面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点评:1.这部分是选修模块中重要的内容,高考考查的重点集中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梭伦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等专题。 2.随着高考选考试题命制技术逐步成熟,高考命题逐渐由考查单个改革向综合考查多个改革的方向发展。如:山东高考曾经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宁夏卷曾经将中国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综合起来考查。 3.从考查的内容看,高考侧重于探究改革的成败得失,分析成败的原因。这对于我们在当今的改革开放中形成正确的态度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是高考命题考查的主要价值所在。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