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自人教版历史选修一?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土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孙中山《论三民主义》(1919年)
(1)“转折”是一个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种解释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状况,如方向、形式等。在历史上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转型的变化就是转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按要求回答:

(2)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国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三国改革对三国君主统治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
(3)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日本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
(4)尽管改革失败,但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矢志不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最终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与近代西方民权思想相比,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有何显著特征?
?
2、判断题 、下列关于新式学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出现在洋务运动时期
B.以自然科学为主要教学内容
C.以培养从事实际业务的有用人才为目标
D.导致了1000多年科举制的废除
3、判断题 从讨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
[? ]
A.孙中山是否参加领导工作
B.帝国主义是否支持袁世凯
C.革命党人是否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
D.讨袁斗争是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4、判断题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
A.师夷-器物-制度-思想
B.器物-师夷-思想-制度
C.师夷-器物-思想-制度
D.器物-制度-师夷-思想
5、判断题 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
A、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又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B、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极力维护封建统治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学习西方,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