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正式开幕。1月28日上午,顾维钧代表中国在“十人会”上就山东问题发言。他从历史、文化、经济、战略诸方面有力地阐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也不容争辩的领土,并直截了当地提出“根据和会承认的民族主义和领土完整的原则,中国有权收回(山东被占的)那些领土”,“中国代表团相信,和会在考虑处置胶州租借地及德国在山东的其他权益时,会充分重视中国的根本和崇高的权利,即政治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权利,以及中国对世界和平的真诚愿望”。
从5月上旬起,顾维钧与美国、法国等代表团积极交涉,力求中国能在不承认山东问题条款的前提下签订和约。5月底,中国代表团因内部意见不一而呈停顿状态后,顾维钧勇敢地挑起代表中国的重任,成为代表团实际上的主持人。6月28日,对德和约举行签字仪式,在列强拒绝中国保留签字的要求,而北京政府又无指示的情况下"顾维钧果断做出拒签和约的决定。这一举动不仅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尊严,也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在与列强交涉中“始争终让”的惯例,成为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一块醒目的界标。
——摘编自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七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维钧力争山东主权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韵外交立场作出简要评价。(6分)
参考答案:
(1)背景: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占领山东;一战结束,德国战败;中国因对德宣战成为战胜国;巴黎和会召开;日本要求和会同意将德国在山东的主权转让给日本。(9分)
(2)评价: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正义立场;不畏强权,捍卫民族尊严,顺应民心,应充分予以肯定。(6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中“中国有权收回(山东被占的)那些领土”以及“顾维钧与美国、法国等代表团积极交涉,力求中国能在不承认山东问题条款的前提下签订和约。”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日本侵占中国山东过程以及一战等角度思考作答。第(2)中从材料二中“。这一举动不仅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尊严,也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在与列强交涉中“始争终让”的惯例,成为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一块醒目的界标。”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维护国家利益角度归结答案。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右图是明朝《孔子讲学图》,图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已经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
B.山水花鸟画开始兴起
C.出现了纸质线装书
D.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教育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引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如无线电通讯技术、核武器、洲际运载火箭、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摘自赵英《技术演变与全球化》
材料三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摘自江学时《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四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引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8分)
(2)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三的观点。(6分)
(3)我们应该怎样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6分)
参考答案:(1)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2分)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2分)国际金融的发展;(2分)跨国公司的推动。(2分)
(2)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2分)虽发达国家拥有技术优势,经济全球化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但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进步的体现。经济全球化也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4分)
(3)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家对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防范经济风险;促进科技创新,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对话,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每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火能温暖人也能烧伤人。现代武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杀伤力促使有良知的科学家进行反思,《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就是其中的重要成果。这份宣言敦促各国政府承诺
A.永远不再发动战争
B.永远不再进行核试验
C.不把他们的科学成就用以战争目的
D.建立“国际战犯审判法庭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故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相为表里”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道之以政,齐之以礼
B.出礼则入刑
C.以刑代礼
D.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