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时,“防止贸易保护主义”、“全球合作”、“共克时艰”等常出现在政治家的重要讲话中。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大背景是
A.世界格局多极化
B.经济全球化
C.区域经济一体化
D.两极格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这个历史性的大转折,包括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等等。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发生的事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变动。“解放思想”和“民主”,是这一政治变动的主题词。正由于有了这一重大的政治变动,才有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新华网
材料二?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十七大报告中这句话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十七大代表们认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而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构成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所在,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请回答:
(1)“解放思想”和“民主”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词,在全会上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2分)
(2)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结合材料一概括“大转折”的表现。(3分)
(3)今天我们“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材料二回答“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是什么?(2分)
(4)总结过去,指导未来。请思考在十二大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3分)
参考答案:(1)思想路线: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分)
(2)表现: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3分)
(3)关键: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分)
(4)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了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3分)
本题解析: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本题立意在于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考查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第(1)要正确的答出思想路线的具体内容;第(2)(3)问的答案来自于材料本身,要注意从材料中吸取有效信息;第(4)问要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统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结论的获得是因为“一战期间”这个特殊的时间段,虽然创造了“经济奇迹”,但因为“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所以“没有前途”。A、B、D项不是创造奇迹的条件。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提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怯),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说话尖刻)”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11年12月日本《朝日新闻》刊登的一封信写到广一旦共和政府建立起来,人民的捐税负担会比现在更重。甚至就这一点而言,共和政府也不可能统治中国。中国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筹措外债使国家免于破产。”材料表明
A.中国政治民主化缺乏经济基础
B.日本为干涉中国内政制造舆论
C.实业救国是共和政府必然的选择
D.中华民国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由题干信息“民的捐税负担会比现在更重”“最重要问题是如何筹措外债使国家免于破产”及已学知识可看出晚清积贫积弱,经济发展的落后,中华民国成立时国力衰微,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由此分析A符合题意,而B与题意无关,排除,C材料中没有关于实业救国的内容,排除,中华民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