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巩固(2020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其主张集权、改革等观点,题干反映的“五蠹”之说,结合战国时期的背景分析,可知儒家、纵横家、墨家等是不主张加强君权的,故D项正确;从时代背景来看,A项不符合题意;BC项说法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改造为新儒学,为适应加强政治统一的需要,宣扬“大一统”实行思想上的统一,并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降临灾难于他,B为正确选项。“心即理也”是南宋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的主张,A排除。“无为而治”道家老子主张,C排除。“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思想,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
C.有利于学术思想的开放
D.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有利于神化封建统治,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还主张大一统,所以,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政治理想,(2分)分析当时人们“非难”孔子的原因。(4分)
(2)你是如何看待材料二中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思想的?(6分)
参考答案:(1)理想:仁、礼。 原因:百家争鸣,学派之间相互攻诘;诸侯争霸,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需要。
(2)答案一:这是孔子的谦词。孔子编六经,实际上是述中有作;孔子的思想自成体系,开儒学先河。 答案二:这一思想不值得提倡和学习。它崇古唯书,缺乏创新精神;可以学古,但要推陈出新。
本题解析:(1)孔子之所以遭遇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尴尬结局的原因是当时他的主张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孔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德”,当时的诸侯国为了争霸纷纷进行社会的立竿见影的变革,而这些思想都是与改革背道而驰的。
(2)这句话表达了孔子的核心价值观。孔子在世时,曾遭到同时代人的奚落,不被理解,就是因为孔子“不合时宜”的坚持这些思想,言必谈周礼。孔子基于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忠于西周的传统礼乐制度,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而不是创作上。对待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他不是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全盘否定,而是采取敬畏的态度加以整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儒 乙-法 丙-墨 丁-道
B.甲-道 乙-儒 丙-墨 丁-法
C.甲-道 乙-墨 丙-法 丁-儒
D.甲-儒 乙-墨 丙-法 丁-道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甲主张“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即顺应自然,符合道家观点,乙强调身份、地位,体现了儒家的礼;丙强调简单朴素,符合墨家的节俭;丁强调制度规定和统一性,符合法家法治思想。因此甲乙丙丁分别代表道儒墨法思想。B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先秦诸子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