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巩固(2020年最新版)(六)
2020-08-06 02:43:57
【 大 中 小】
1、简答题 (14分)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 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 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3分)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6分)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5分)
参考答案: (1)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3分) (2)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2分) 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2分) 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2分) (3)法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1分)。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领土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2分),罗马法逐渐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1分)、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1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可以概括出政府垄断立法;由“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可以概括出立法形式多样化;由“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可以概括出保护私有财产。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可以分析出中国法律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由“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可以分析出罗马法保护公民。由“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可以概括出中国法的立法理念是注重等级观念;由“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可以分析出罗马法的理念是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由“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可以分析中中国法律在经济方面主张重农抑商;由“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可以分析出罗马法经济方面是主张保护商业。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可知黑格尔认为法律也是因时而变的。结合罗马法中的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进行阐述即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与中国法异同点比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罗马法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以下主张由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提出的是 A.“仁者爱人” B.“法不阿贵,以法治国”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制天命而用之”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错误,体现孔子“仁”“仁政”思想,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B不对,体现法家法治思想;C体现墨家“兼爱”“非攻” “尚贤” 等思想;D正确,体现荀子的儒家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诸子百家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题干中“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地方权力过大”等信息可以看出,这里的儒家思想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儒学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正确选项是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道家思想。依据所学可知,B项属于儒家荀子的思想主张,强调的是对自然的改造;C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属于道家思想,但与题意不符;D项强调的是因循自然,但没有“崇尚无为”方面的体现,属于儒家思想,也不符题意。A项即体现因循自然,同时也崇尚无为,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道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三纲五常
B.经世致用
C.万物本原
D.抗衡佛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理学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得知,理学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这里的“理”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基本原则,它适应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务。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出来了。所以宋代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主要从万物本原出发。本题选C。三纲五常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提出的,理学吸收了佛教思想。A、B、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