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建立、1993年欧盟成立、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这些主要表明 ( )。
A.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减弱
B.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D.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对当今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经济区域集团组织。因此,它们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一国两制”的构想适合于解决下列哪些问题
①少数民族问题?②边界争端问题?③和平解决台湾问题?④港澳回归祖国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要认识“一国两制”的作用。少数民族问题是由中国的民族政策来解决;边界争端问题是由中国的外交政策来解决。故①②明显不正确。答案为C项。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材料一?清初,战乱频仍,出现“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田之民”的局面。康熙八年(1669年),清廷下令“将前明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产,号为更名地,永为世业”。
——《简明清史》(第一册)
材料二?从14世纪中叶时,一些富裕、积极进取的农民合并、圈围自己的条田,也有一些农民圈围公共牧场,这种状况没有造成什么社会动荡。大约从15世纪中叶起,圈地
范围影响扩大。引起了政府关注和调查,结果发现“整个16世纪共有51.6万英亩土地受到圈地法令影响……从而使乡村人口减少”。1607年之后,圈地主要采取了协议圈地的新形式,这种圈地同样侵犯了农民的利益。……18世纪的圈地运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议会颁布了大量的“圈地条例”,乡村掀起了新一轮圈地狂潮。……史家克里德特认为:“圈地运动在乡村社会制度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必须寻求某种副业的家庭数量急剧增加了……失去了重要收入来源的小农实际上被迫转入乡村工业。”可见,工地被圈占、分割时,小农们最直接的反映并不是马上背井离乡,向城市迁移,而是尽可能在当地从事纺织、冶铁、木材加工、酿酒等家庭副业。
——《新华文摘》2008年第21期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较早时期的圈地是由羊毛的价格的上涨造成的,因此,土地多半用于放牧。在较后时期中,为迅速发展的城市生产粮食的需要变得更为重要,因此,被圈占的土地由人们用最新的、最有效的办法加以耕种。这些方法包括用轮作制代替让田地休闲这种浪费土地的旧方法、选育优良种子、用科学培育法改良牛的品种以及研制某些农业机械如马拉的耕耘机和自动的播种机。……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寻找工作。……圈地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先决条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951年5月,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说:“我们的建设方针是什么呢?工农业都要发展。现在首先要恢复和发展农业。发展农业才有原料和粮食,工业才有市场。其次是发展工业:重工业和轻工业,开始还是要搞一些轻工业。因为轻工业可以赚钱,也容易办些,又不用很多资本。”
——中央文献出版社《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
(1)材料一中,清政府实行了什么政策?试分析其原因。(不得摘抄原文)(6分)
(2)材料二中,英国圈地运动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8分)
(3)据材料二、三,分析英国圈地的运动的主要影响。(10分)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为“恢复和发展农业”人民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调整土地政策应遵循的原则。(8分)
参考答案:
(1)政策:“更名田”或“更名地”。(2分)原因:长期战乱;土地荒芜。(4分)
(2)由民间行为发展为政府行为。(2分)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工业革命。(6分)(3)直接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革新和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为城市提供了粮食;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一度给农民带来了灾难。(10分)(4)土地改革运动。(2分)原则: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注重科学技术的投入;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8分)
本题解析:三农问题一直高考命题的重点热点问题,此题是对中西方的土地政策的考查。
第(1)问,通过材料一“1669年”和“更名地”等的关键提示语,很容易判断出这是考查清朝的“更名田”,对于其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的本身进行简要归纳、概括即可。
第(2)问,考查英国的土地政策。材料二中非常的明确的体现了“从14世纪中叶起,一些富裕、积极进取的农民合并、圈围自己的条田,也有一些农民圈围公共牧场”到了“18世纪的圈地运动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并颁布了大量的‘圈地条例’”,这说明了圈地运动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民间行为发展为政府行为。对于圈地原因的阐述,要经济基础的变化以及后来工业革命对劳动力和原始资本积累的需求来回答。
第(3)问,根据材料二、三中的信息,逐句逐项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出圈地运动对英国的各个方面的影响,概括时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第(4)问,材料四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视农业措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很容易做答。注意掌握解题规律:土地政策调整的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所遵循的原则就是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稳定的环境才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需要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63年,法国政府拒绝接受由苏联、英国、美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1964年,法国在撒哈拉大沙漠引爆了他们的第一颗原子弹。法国政府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
A.美国的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B.法国已成为对苏“冷战”的领导者
C.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D.“冷战”格局下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考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题眼在于1964年法国引爆了他的第一颗原子弹,拒绝美苏对国际事务的安排,显示了两极外的新力量。A、B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D项材料没有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完成下列问题: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西方列强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新探索。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
| 理论来源
| 基本主张
| 实践过程
| 结果
|
孙中山
| ?
| 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
| 建立中华民国,但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
毛泽东
| 马列主义
| ?
|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
| ?
参考答案: ? 理论来源 基本主张 实践过程 结果 孙中山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反对北洋军阀争取民主共和 ? 毛泽东 ?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本题解析:本题以表格比较的形式考查孙中山和毛泽东的革命贡献和区别。学生既熟悉又有一定难度,关键是表达要到点到位。孙中山和毛泽东是中国近代两位著名的革命家,领导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两次巨变,代表了两条革命路线。在不同的思想和信念指导下,他们有不同的实践行为,产生了不同的革命结果。孙中山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开展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果失败;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
本题难度: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