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康熙帝临终前用“立遗诏”的方法解决皇帝继承问题,后来传位与第四子胤祯(即后来的雍正帝)。康熙这种做法明显破坏了中国古代的
A.世官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传位于第四子”等信息可知,材料违背了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宗法制的内涵。
点评:宗法制既是家族制度,又是政治制度,它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权力分配制度。要注意准确理解嫡长子继承制的概念:一是“嫡”,二是“长子”;是否是“嫡”是由母亲决定的,正房所生为“嫡”,“嫡”子中的“长子”为大宗。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对古希腊“城邦”(Polis)一词的解释,更接近本质特征的是
A.城市国家
B.公民国家
C.独立国家
D.联邦制国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2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式,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改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料说明材料一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什么? (2分)它具体是怎样构成的?(3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在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上的体现?(4分)
材料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
(3)材料二中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说明秦朝的制度存在着什么矛盾?(2分)为解决这一矛盾,汉、唐、宋、三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6分)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4)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分)
(5)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2分)
参考答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分)构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分)
(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2分)选官制:科举制。(2分)
(3)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采取措施:西汉: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②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削弱了相权;唐朝:①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宋朝:①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6分)
(4)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2分)清朝设军机处(2分)
(5)趋势:王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2分)
本题解析:(1)记忆型题。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构成。在秦朝建立,西周实行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到了后期分封制导致了割据,不利于国家权力的集中,因此秦始皇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建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2)记忆型题。围绕君权与相权这一对矛盾,各个王朝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而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较之前的王朝不同在于将宰相的权力分散,即在中央实行了三省六部制。而为了很好将人才归于朝廷所用,唐朝实行了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科举制。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材料三讲的是指鹿为马的故事,这说明了丞相的权力极大,也说明了秦朝的制度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西汉:①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②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削弱了相权;唐朝:①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宋朝:①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明朝鉴于之前王朝宰相权力过重,影响到皇帝的权力,因此废除了宰相制度,设立了由皇帝控制的内阁;清朝也没有恢复宰相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秦朝设立宰相制度,到汉代频繁更换宰相、设立内朝,唐代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再到明朝废除宰相制度,最后清朝将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可知,中国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为王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终被废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制与清朝军机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推断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最为可信的证据是
A.权威观点
B.文献记载
C.考古发现
D.民间传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可知,第一手史料的价值较高;A. 权威观点D. 民间传说,都属于第二手史料;B. 文献记载和C. 考古发现,两者相比较而言,考古发现更直接,更有说服力。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汉字的演变
点评:历史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依据的材料)的分类。
(1)按内容分类: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档案、家谱、日记等。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如遗址、家具、旧照片等。③口述史料:(人们以口相传的资料)如神话、民谣、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
(2)按学术价值分类:
分类
含义
学术价值
第一手
史料
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
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记录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
第二手
史料
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
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是
A.世卿世禄制
B.大宗
C.礼乐制度
D.嫡长子继承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由正妻生的最大的儿子继承土地人口及爵位,这种制度使得西周的等级序列变得非常的森严,即使兄弟之间也形成了大宗与小宗,大宗与小宗之间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还有政治隶属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