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古代有一个书生带着《四书章句集注》上京城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
A.隋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的作品,所以出现这种情景最早是在宋朝时期,正确的是B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简述在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段历史上,中共在进行经济建设中有哪些成就?又出现了哪些失误?
参考答案:成就:(1)新中国成立之初进行经济调整,大力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之后进行“一五”计划,使我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3)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指出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党的主要任务,促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4)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失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本题解析:本题时间跨度较大,但指向较明确:在经济建设中总结成就和失误。主要考查对本段内容的总结、归纳能力及对本段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理解和运用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09年辽宁文综)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材料二?
第三篇?国家权力?第一章?国民立法议会?第二节?初级会议?选举人的选任
第一条?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第二条?凡属积极公民,必须:……在王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
——摘编自《1791年宪法》(法国)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有何区别。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权和公民权的宣言》与《1791年宪法》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1)区别:《人权和公民权宣言》规定全体公民享有参与法律制定的权利;《1791年宪法》规定只有部分公民享有此权利。
(2)原因:《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目的在于否定封建制度,从普遍人权着眼,确立基本的民主原则;《1791年宪法》从确立实际的民主制度出发,目的在于限制下层群众的政治权利,保护有产者的利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
本题解析:
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参与法律制定”“缴纳直接税”。第(2)问从范围方面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级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五六十年代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原子弹研制成功进一步增强了欧洲力量,从而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有力的冲击,加速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选B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
A.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
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D.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家学派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提倡仁、仁政,体现民本思想;法家主张君主集权,故B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