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观察下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A.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
B.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C.两个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D.最先废除缠足运动的城市是北京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学习这一内容主要是认识中国近代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冲击下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先发生废除缠足运动的城市是广州。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从下列数据中你能得到的结论是
1990一1993年各种类型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单位,100亿美元)

[? ]
A、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无足轻重
B、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导地位
C、世界经济在现阶段明显呈现区域集团化的特征
D、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机遇与风险同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材料一?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家史》中出现的部分人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因此,“狗剩”之类在当今难以登得厅堂的名字就大行其道。50年代以后,很多人起名解放、建设、卫国、立功、援朝、跃进、卫东、向阳、继红、文革、卫星等。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人起名讲究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21世纪,中国第二批独生子女开始为人父母,他们读着金庸、琼瑶的小说长大,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并不大众的名字,彰显个性。有的孩子随母姓,四、五个字的名字也出现了。
材料四?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
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和思潮的影响?
(2)据材料三,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50—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人的起名分别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3)据材料四,你怎样看待“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
(4)临沂某中学历史探究小组在阅读某文献时发现一则史料:宋时有州官田登,自讳其名,州境之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时人讥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为什么田登将“点灯”改为“放火”?这种做法或历史现象对历史研究造成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宗法制度,程朱理学。
(2)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卫生医疗技术落后;政治事件影响社会意识,民众对领袖的崇敬?之情;实行改革开放,女性地位提高。
(3)避讳现象反映了专制制度、等级制度和宗法思想对国人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国人尊?贤敬老的传统美德。
(4)原因是避田登之讳。影响:避讳给人们阅读和理解文献、辨别真相带来许多麻烦,但借助避讳知识可以考证文献真伪和历史事实。
本题解析:
回答第一问时,应抓住材料一众多人名都反映尊宗敬祖,材料二人名都反映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道德,故可联系到宗法制和理学解题;回答第二问,要紧扣年代结合新中国各阶段的政治经济发展特征解题;回答第三问,要透过名称避讳本身挖掘其蕴藏的政治、思想和民俗现象;回答第四问,应联系前面材料反映的避讳现象分析田登将“点灯”改为“放火”的原因,并结合史学研究的方法指出其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人名不仅仅只是一个代号。有的人的名字往往反映了其出生时的时代特征,如“文革”时期出生的叫“马文革”“李红卫”等,抗美援朝时期出生的叫“刘援朝”等,按照这一逻辑去推断,“张跃进”应该出生于
A.1949 年
B.1952 年
C.1958 年
D.1967 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大跃进运动发生在 1958 年。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共八大方针形成的重要背景。(2分)
材料二?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文选》
(2)材料二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具体表现及原因。(6分)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
(3)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系。(2分)
参考答案:
(1)“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分)
(2)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分)?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或答出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等亦可得分。)(2分)
(3)继承与发展。(2分)
本题解析:第(1)小问从材料中“‘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的借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可知,中共八大方针形成的重要背景是“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第(2)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具体表现: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其出现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而造成的。第(3)小问从材料中“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总结概括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系。
点评:1956-197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二十年,经济建设有成就,也有失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1)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曲折发展的二十年实质上是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二十年,不少高考试题站在这一角度,要求学生比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的斯大林体制的异同,总结两者的经验教训。(2)从综合的角度看,高考试题一般两个角度,第一是归纳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第二是“大跃进”运动对经济建设、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的影响,强化通史知识的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