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基本含义是利用先进的科学生技术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以此作为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口号,主要为了减少创办新式学堂和学会的阻力,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故答案选A。B项没有正确理解“中体西用”的含义。材料中没有提出创办人的身份,故C、D项不正确。
考点:本题以“中体西用”思想为切入点,考察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点评:关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除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其基本含义外,还把其作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一个进程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命题。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中中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例比西欧高几倍或几十倍,原因就在于中国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故选A项。B项说法正确,但是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说古代农业经济的精耕细作的特点提高了产量;C项不是主要的原因;D项是材料意思的重复。
考点: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点评:古代农业经济有三个特点需要把握: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小农经济的特点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汉武帝以后,汉朝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A.监察地方高官
B.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C.举荐官吏候选人
D.征收地方赋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已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作为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刺史制度是对以前监察制度的发展,是一种比较完善的地方监察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要求。因此A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朝刺史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B.西方列强控制了中国海关
C.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D.英国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百团大战是中共领导的一场破袭战,发生在
A.1938 年 10 月
B.1940 年春
C.1940 年下半年
D.1944 年大反攻前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测试考生对历史事实的准确记忆。 A 、 B 、 D 三项与历史事实不符。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