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综合一战和1929年经济大危机对帝国主义国家产生的不同影响,我们可以发现的规律不包括
A.英法美等坚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国家,往往运用经济杠杆摆脱经济危机
B.德意日等坚持专制制度、封建残余比较多的国家,往往走上极权扩张的道路
C.各国以何种方式摆脱经济、政治危机,取决于各国的国情
D.社会主义革命、调整生产关系、法西斯专政都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有效途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为摆脱危机,出现了两种不同的道路,一条用改革的办法渡过危机,如美国的“新政”;一条是走上法西斯侵略的道路,如德国和日本。据此回答。1.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但很快演变成世界性危机。这说明2.下列因经济危机引起的历史现象与世界民主化、一体化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是
①法西斯势力猖獗
②提高进口商品关税
③不断出现示威游行
④加紧对殖民地进行掠夺
A.世界存在共同的基本矛盾
B.美国是世界头号大国
C.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工业化
D.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
E.①②③
F.①③④
G.①②④
H.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1. D
2. C
本题解析:1.试题分析:AC表述绝对化;B不对,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大国是在二战后;D符合题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使得世界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
考点: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点评: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强经济危机的传染性、风险性。
2.试题分析:③不断出现示威游行符合民主化的表现;①②④与世界民主化、一体化发展趋势背道而驰,法西斯通统治对内独裁,对外扩张;提高进口商品关税加剧资本主义各国争夺世界市场的矛盾;加紧对殖民地进行掠夺加剧殖民地人民的苦难。
考点: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点评: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
①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转嫁危机,加深了它们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②资本主义国家拼命争夺世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空前的经济战。
③为摆脱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方式走上了不同道路,加速了欧、亚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形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世界贸易额缩减近2/3,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缩减了36%,大量的谷物烂在地里,大批的牲畜被活埋或杀死,牛奶和咖啡被倒进河流或大海。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受中东石油危机等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困境。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1974年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1%。
——摘自韩德强《世界经济危机史简述》
材料三 1973年底,为了稳定美元的地位,美国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宣布停止以美元兑换黄金,同时对进口商品加征10%的附加税,试图迫使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美元实行贬值,减少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于是,各国纷纷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采取浮动汇率,欧共体国家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内部实行固定汇率制,建立了欧洲货币体系。
材料四 面对严重的经济问题……货币学派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用扩大政府开支、增加预算赤字的手段来对付经济衰退和扩大就业,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供给学派认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扩大供给,主张通过减税刺激人们的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里根政府采用了这两个学派的观点,对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调整。
——摘自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和费里德曼《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表现。二战后为避免发生像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发达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经济危机所反映的现象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特点?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述各阶段经济政策的调整及其成效中,你认为政府应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现:贸易紧缩,生产下降,商品滞销。措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借鉴吸收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发展第三产业。
(2)特点:通货膨胀与生产下降并存。原因: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福利政策,使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日本、西欧的崛起,美国实力相对削弱,美元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受中东石油危机的影响。
(3)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宏观调控,以推进社会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美国为参加二战大量补充兵员时,前来应征入伍的青年人因体质不合格遭到淘汰的达40%。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
A.美国青年人强烈反对战争,制造假结果以逃避兵役
B.美国青年人懒于运动和锻炼,身体素质日益下降
C.经济萧条导致国民物质生活水平下降,身体素质下降
D.美国是移民国家,公民民族凝聚力差,缺乏爱国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略”(合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