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西方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等各层面的文明都逐步传入我国。面对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冲击,这一时期的中西文明交流是不平等的,中国处在明显的弱势的一方、带有被动性。这次的交流促进了中国文明发展的转型。
——摘引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启了新中国崭新而漫长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六十年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东周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具体内容并指出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最重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概述近代前期先进中国人对西方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学习历程。(6分)
(3)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并分析面对“欧洲体系的崩溃”促使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4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4分)
参考答案:(1)经济根本变革:铁农具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分)
影响:推动中国历史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化(2分)
(2)历程:洋务派学习西方器物(引进西方技术),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2分)
康、梁维新派、孙中山等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分别领导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动摇或结束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2分)
陈独秀等高举民主、科学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后又接受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进程。(2分)
(3)事实: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2分)
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积极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国家在恢复和发展经济中联系日益密切;美苏争霸给西欧各国造成巨大的压力。(2分)
(4)民主政治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 经济成就: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东周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的掌握。回答时主要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回答,紧扣题目要求“东周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具体内容”,从生产力发展以及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变革等方面归纳总结。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度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的历程的掌握。回答时注意题目的提示“西方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然后联系所学过的有关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及其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与理解,回答第一小问时,主要联系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分析解答。回答后一问时,主要从欧洲力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国际地位的变化等方面归纳总结。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成就的分析与掌握。首先要注意题目的要求: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具体内容是民主政治及经济建设成就。回答时注意先后顺序及分值的 要求,做到精简、条例。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传统农业的形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东周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成就;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欧洲地位的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西周时期,周王娶了王后,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妃,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王后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妃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周王死后,继承他王位的应是?
A.女儿
B.大儿子
C.二儿子
D.三儿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按照西周宗法制规定,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即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中妃所生儿子都不是嫡子,排除其继承权,拥有继承权的只有王后为他生的二儿子,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嫡长子继承制的认识和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灵活应用。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13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妥。
——《皇明祖训》
(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指出汉、唐、明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6分)
(2)汉、唐、明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有无本质区别?请说明理由(3分)
(3)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在明朝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1)汉:认为丞相很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天下;唐:认为国家政事要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不能一人独断;明:认为丞相专权乱政,故废丞相。(3分)
(2)没有本质区别,(1分)都是为了维护皇帝一姓的天下。(2分)
(3)明朝废丞相,使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专制皇权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是一人独裁,将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了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麻木,结果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的建立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3分,答对3点即可)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朕之股肱,统理海内”等信息可知,汉朝统治者认为丞相很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国家。根据材料二中“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知,唐朝统治者认为国家政事要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不能一人独断。根据材料三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等信息可知,明朝统治者认为丞相专权乱政,故废丞相。
(2)汉、唐、明朝的统治者对待丞相的态度并无本质区别。丞相作为中国古代最高官职,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家政务。不管是汉朝的重用丞相,还是明朝的废除丞相,统治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丞相只是他们加强统治的工具。
(3)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可能提高行政效率,但也有很大弊端,如:权力过分集中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了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麻木,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的建立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君主专制的社会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55年)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秦朝确立三公九卿制度
B.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C.明朝设立内阁制度
D.清朝设置军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