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预测(2020年最新版)(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所述各个谏官主要是做的“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这对于减少决策或者行政失误,是有好处的,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元杂剧的奠基人,成就最高的戏曲家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元杂剧成就最高的是关汉卿。故选D。ABC三项和关汉卿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元曲四大家,都有卓越的成就。但是最高的还是关汉卿。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其内部始终存在着中央和地方、皇权与相权的两大矛盾,据此回答1~10题。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C
【小题6】C
【小题7】C
【小题8】B
【小题9】A
【小题10】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推动了哪项制度的改革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叙述的是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新办法,属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改革尝试。故选B。
考点: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点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本题难度:简单
5、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2008年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徐中约(美国)所著的《中国近代史》(副标题:1600—2000,中国的奋斗)的部分目录摘编。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1.1“近代中国”始于何时?
1.2“近代中国”形成的动力
1.3新的综合思考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年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1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
4.2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期的考证学)
第五章 对外关系
5.1西欧人的来临(探险家和商人;传教活动;耶稣会影响的衰落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5.2俄罗斯的推进(穿越西伯利亚;早期派往中国的外交使团;《尼布楚条约》,1689年;图理琛出使留居俄国的土尔扈特部,1714年;《恰克图条约》,1727年;托时和德新的使俄,1729—1732年;俄国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关于“近代中国”这一话题,你认为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所提观点应该明确清楚;说明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合理充分。)
参考答案:评分参考:
观点:3分。
说明:9分。其中:7——9分,说明充分,史实准确;4——6分,说明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0——3分,说明不充分,史实不准确。
示例一:
观点:对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考查应该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3分)
说明:1600年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无论是西欧的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的东来,还是俄罗斯的推进,都对当时的清朝产生了重要影响;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清朝与西方因鸦片等冲突,使得中国的农耕文明与西方的工业文明全面产生关联,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发展。(9分)
示例二:
观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产物。(3分)
说明:中国社会在1600——1800年期间,手工业的进步,商业活动的繁荣,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使中国社会(家庭、宗族、社会分层、士绅、科举)和思想潮流(清初对明朝心学的反击,清代中国的考证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学东渐、商业活动(如鸦片贸易)、侵略战争等的冲击,在促进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起了重要作用。(9分)
示例三:
观点:学生把上述两种观点综合在一起,或提出新的观点(如:“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可酌情给分。
说明:仿照上面的表述展开,具体略。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本书的副标题看,徐中约把中国近代史提前到公元1600年,因此作者是运用全球史观,把中国近代史放在世界视野下展开的。论证这一观点,需要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中国的影响。从目录的内容看,主要涉及到1600——1800年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对外关系,作者试图表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产物。论证这一观点也要从上文的几个方面分析。
考点:史学方法论·史观·全球史观;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的迟滞与辉煌·阶段特征。
本题难度:困难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中国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