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试题预测(2020年最新版)(四)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中“中国二千余年的专制官僚政治局面…乃因中国二千余年的地主经济制度”,从中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地主经济制度”对“专制官僚政治局面”的决定作用,正确指出了政治和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一种冷静的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态度。故选C。D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B项材料无从体现。A项“夸大了”表述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主要原因是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说明中国古代尽管创造出大量财富,但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社会财富难以继续增长,最终社会发展陷入停滞状态,答案选D,A B C三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
点评:材料考查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社会形态上看从秦代开始按照郭沫若先生的观点即认为中国进入了以租佃为主要生产关系特征的封建社会,此后中国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开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并缓慢发展,中国社会开始向更高的社会形态方向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这主要表明
A.柏拉图时代的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的精神
B.当时雅典尚没有法律来约束公民
C.柏拉图因为恩师苏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诋毁雅典民主政治
D.雅典的直接民主制使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说明雅典直接民主忽视公民的政治素养,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因此选D。
考点:古希腊民主政治
点评: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积极作用:(1)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民主政治重视与强调公民人权、自由与责任感、注重文化教育,极大地发挥了公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了雅典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繁荣。(2)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所创造出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法治、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多数人决策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缺陷:(1)民主范围非常有限,而且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少数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政治权利;(2)小国寡民体制下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如抽签选举有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最大的弊端)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2分) 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多种多样。有效获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研习历史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断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也。
材料三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之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3分)
(2)材料二中作者对秦亡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
(3)材料三中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什么 ?导致了什么后果?后来又如何解决的?(6分)
参考答案:
(1)指分封制造成的诸侯割据、分裂和混乱严重地危害了国家统一。(3分)
(2)正确。(1分)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导致民怨沸腾造成的,与郡县制无关。(2分)
(3)指西汉初年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诸侯王国权力过重威胁中央,甚至爆发了“七国之乱”。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夺王国封地爵位,分散其力量使其无法对抗中央。(6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属于基础性的材料题。
(1)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消极影响,列举了分封制瓦解的种种表现: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礼崩乐坏;王室东徙后自列为诸侯;楚王问鼎,射王中肩。然后归纳出分封制造成的诸侯割据,为争夺人口和土地而发生兼并和争霸战争;国家走向分裂,社会混乱,严重地危害了国家统一这些弊端。学生只需具备一定的文言释读能力,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即可。
(2)考查秦朝短暂灭亡的原因。关于这个话题,自古以来史学界也有多种观点,有人认为秦朝亡于秦始皇的暴政,有人认为亡于秦朝的郡县制。本题采用了秦亡于暴政,而不是亡于制度这一主流观点。史料的阅读量也不大,题目较易,学生的基础知识及能力要求都可得到较好发挥。
(3)属于基础知识考查范畴,考查的是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内容和影响。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错误的汲取了秦朝短期而亡的教训,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因为全部废除分封制,于是分封子弟建立诸侯国,另一方面汉承秦制,又保留了秦朝的郡县制,因此建立了郡国并行制。后来封国制威胁了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等措施才解决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对于本题的作答,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熟练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灭亡;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原为文学的代名词,是指古代中国文学中的
A.唐诗和宋词
B.《诗经》和楚辞
C.楚辞和汉赋
D.《诗经》和元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风”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楚辞”, 因其代表作是《离骚》,又称“骚体”,后来泛称文学。故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高考的主要考点是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文学的主流成就是:春秋——诗歌?战国——楚辞?汉代——赋?唐代——诗?宋代——词?元代——元曲?明清——小说。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中国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