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所产生的作用不包括(?)
A.推动了法国和德国的和解
B.促进了成员国的经济发展
C.加强了成员国的经济和政治联系
D.使欧洲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共同体的成立,有利于各国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加强联系,但世界经济政治的中心仍然不在欧洲。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考古学者徐旭生曾指出:“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以下考古研究中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英国学者罗林生通过“贝希斯顿铭文”破解了楔形文字
B.德国学者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找到了古代希腊遗址
C.中国近代学者通过甲骨卜辞证实了《史记》中商史可信
D.中国学者依据文献记载和天文学方法认定武王克商之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05年10月26日20时31分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他是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1986年底,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他的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也是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近代荣氏家族的发展史,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段艰难的发展史。
据此回答:
(1)你知道荣德生、荣宗敬兄弟崛起于什么时期吗?当时他们主要投资什么行业?(4分)
(2)一战期间,他们的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这是为什么?(12分)
(3)但到了20年代中期后,他们的企业却有些衰落,这又是为什么?(4分)
(4)从荣氏企业的发展史中,你能得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哪些特点?(6分)
参考答案:(1)1894——1913年;面粉业。(4分)
(2)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励了民族资产阶级近代工业的热情;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促进;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2分)
(3)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分)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当其中一方放松时,他就会得到发展,反之,则发展艰难;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以轻工业为主,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均可给分,总分不超过6分)。(6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掀起了关于清末预备立宪的学术争鸣。一部分学者认为,立宪改革是清廷当权的顽固派在历史发展大势所趋和人民群众强烈要求威逼之下,被迫无奈采取的想从君主专制改变为君主立宪制的从上而下的应变对策和拖延时局的专制改良措施,其落后性与反动性自不待言。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在国内外形势的压力下促成,旨在巩固统治,确保君权、抵制革命。然而,其政治改革和举措却导致了清末政治权威的理性化,政治功能的专门化以及民众政治参与的初步形成,这一明显的变化,无疑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有相当的进步性。
清末预备立宪大事年表
1905年
| 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清政府朝野上下普遍认为立宪战胜专制。同年,清政府 派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
|
1906年
| 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设立考察政治馆,进行立宪的准备工作,规定 各省筹备设立谘议局,中央筹备设立资政院。
|
1907年
| 将考察政治馆改建为宪政编查馆,作为预备立宪的办事机构。
|
1908年
|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大纲》仿德日宪法,共23条,其中君上大权14条,规 定君权至高无上;臣民的权利和义务9条,规定臣民享有财产、言论、集会、 结社等各项自由。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献。
|
1909年
| 各省选举产生谘议局作为地方议政机构,议员由地方上层人士组成。谘议 局每年开会一次,会期40天,有权讨论本省事务并咨询督抚,以及选举本省 参加资政院的议员。
|
1910年
| 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开会,各地代表198人,会期长达100天。议题包括速 开国会案,速设内阁案、著作权律案、报律案、剪辫易服案等20多件。议员 们讨论颇为热烈,争论也颇为激烈,会场时有鼓掌声和嘘声。?
|
1911年
| 建立责任内阁,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7人,故又称“皇族内 阁”。武昌起义爆发后,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
请结合上表及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认识。(12分)
(要求:围绕清末预备立宪运动展开,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观点明确,须有概括性表述。②史实准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 9-}-5分):①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②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分):①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②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③表述不清。
答案范例1:清末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不可否认,预备立宪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进行的立宪改革,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系清王朝的统治,但这并不影响立宪改革的实践在事实上推动了政治近代化。如《钦定宪法大纲》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文献,体现了政治权威的理性化和政治生活的法制化;而《钦定宪法大纲》关于民众政治权利和各项自由的规定在中国历史上尚属首次,谐议局和资政院的设立都有效的推动了民众的政治参与;谙议局、内阁等政治机构的设立和发挥作用,则体现了政治功能的专门化。总之,预备立宪实践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无疑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也对清末民初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答案范例2:清末预备立宪只是清廷顽固派拖延时局的措施,具有落后性和反动性。从改革内容来看,清末预备立宪确实反映了政治近代化的趋向,但这并不能掩盖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的实质,这一点从(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可以看出:23条内容其中的14条都是关于君上大权的规定,且皇族万世一系、皇帝至高无上,所谓“臣民的权利和义务”只是点缀罢了,也根本无从实施。此外,责任内阁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皇族7人,也体现了政治改革的欺骗性。由此可见,立宪只是清政府迫于形势所进行的权宜之计,其目的只是披着近代化外衣行专制之实,最终遭到失败也就再正常不过了。注:能够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回答也可以,但一定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本题解析:准确提炼出材料核心观点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本题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是:清末预备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另一观点与此相反即清末预备立宪只是清廷顽固派拖延时局的措施,具有落后性和反动性。在此基础上明确表述自己的观点,然后联系所学内容寻找史实论据进行论证即可。在论证过程中要往往采用正反论证或多角度,多方面论证两种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往往对提炼或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有一定的困难,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或根本不会概括,这种情况需要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多下功夫,勤加实践,同时也需要综合提高语言文字的素养和水平。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 )
A.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的矛盾
B.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C.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相互交织
D.帝国主义封锁和国内反动势力的破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正确理解和掌握不同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由私有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