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试题巩固(2020年最新版)(四)
2020-08-07 05:53:00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荀子说:“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表明其治国思想是 A.恢复周礼 B.严刑峻法 C.儒法并用 D.君臣有别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荀子的思想。材料“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体现了既要礼制,又要重视法家思想。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孟子·离娄上》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荀子《荀子·王制》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几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断没有袖手旁观,不管那船的好坏,任那舵工水手胡乱行驶的道理。 ──陈天华《警世钟》(1903年) 材料四 民本思想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天佑下民,作之君”。……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社会长达三千年,民本思想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忠君思想、官本位思想,已深深植入中国社会的骨髓之中,渗透到中国人民的血液里,只要有机遇,就会顽强地表现自己,影响、控制和规定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与行为。 ──刘绪贻《再论把“民主”与“民本”区分开来》 根据材料, (1)材料一中孟子和荀子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思想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4分) (3)概括材料三中陈天华的主要观点。 上述观点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是如何体现的?(5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民本思想。(2分)
参考答案:(1)共同点:君主一定要爱民,否则就有可能被民众推翻。(2分) 贡献: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或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对“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其它言之有理的属于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的主张,可酌情给分)(每点1分,满分3分) (2)观点:批判“君为臣纲”的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工商皆本;(3分) 价值: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1分) (3)观点:百姓是国家的主人,皇帝、官府都是为百姓服务的,百姓可以撤换不称职的皇帝和官府。(2分) 体现: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等项自由和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每点1分,满分3分) (4)民本思想强调民众的重要作用,对抑制统治者的暴政起了一定作用;(答“民、本思想是与君权天授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得1分),和近代民主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主思想的传播(答“长期影响、控制和规定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与行为”得1分)。(2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通过夏朝夏桀的教训,得出君主要爱护百姓;材料一孟子军舟民水的理论,也揭示了君主与百姓的关系,爱民,否则会被百姓推翻的理论,所以可以得出两者的共同点是君主一定要爱民,否则就有可能被民众推翻.关于孟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表现,则要答出孟子的主要思想观点有哪些,这就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包括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对“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 (2)黄宗羲思想的观点直接从材料中概括即可.根据材料二中的”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几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可知包括:天下为主,君为客. 其次是: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再次为: 由”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得出工商皆本的思想.历史价值就是作用或者意义:首先是反对君主专制,批判“君为臣纲”的思想,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3)陈天华的主要观点根据材料概括即可. 根据材料三中”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可知作者认为百姓是国家的主人,皇帝、官府都是为百姓服务的,百姓可以撤换不称职的皇帝和官府。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等项自由和选举、被选举等项权利;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等,主要是体现出百姓,,政府的各自作用. (4)评价民本思想:首先要谈民本的含义: 强调民众,以民为本.其次是民本的作用: 对抑制统治者的暴政起了一定作用;另外封建社会的民本和近代社会的民本也不同,封建社会民本是统治阶级一种统治策略,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近代民本是资产阶级的民本,本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 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本思想之主权在民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公益慈善组织的宗旨里包含着倡导仁义和发扬仁义的内容,墨、道等学派对于公益慈善行为也提出过深刻见解,佛、道等宗教教义包含丰富的劝人积德行善的观点和言论。公益慈善事业主要附着在宗族家族和放大了的宗族家族一一国家、行会、商会、会馆组织等身上,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政府在公益募捐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募捐主要通过官府文告、聚会讲演和私人交流等方式进行,基本局限于灾荒救济、恤幼养老、兴建公共建筑、发展教育等方面。我国一向缺少与公益募捐法律关系相适应的成文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间法调整。 ——摘编自李永军《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若干问题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公益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一些走出国门的中国人主动观察和介绍西方公益募捐的情况。公益募捐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通过义演、义卖、发行筹赈彩票、企业捐赠、体育比赛等方式,提高了灾情的发布、募赈的宣传以及赈灾的舆论监督等方面的效率,公益募捐的施众和受众更加广泛。公益募捐的程序、机制得以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开始将公益募捐善款应用于建设戒烟所、阅览会、不缠脚会、医学善会以及兴办近代新式学堂之类的新式民阎公益组织。从1915年到l949年,民国各时期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管理规范会馆的法令有十几个,根据这些法律,工商同业公会一般都设置福利委员会或救济委员会,履行一定公益职能.公益募捐组织,包括公益募捐在内的各个方面也顺应时代发展,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在每一次抵御外敌侵略的过程中都有捐资御敌的行动出现,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更是积极行动起来捐资救国,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摘编自李永军《我国近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历史特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公益募捐事业发展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公益募捐事业的变化及原因。(15分)
参考答案: (1)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兼有墨、道、宗教、宗法思想等;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公益慈善主体并存;募捐方式相对单一;公益范围较为狭窄;缺乏法律规范。(10分) (2)变化:受西方公益思想文化的影响;西方人参与中国慈善事业;新旧公益组织并存;传播媒介广泛、方式不断创新;突破地域限制、施众和受众范围扩大;对公益募捐的规范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制度化、规范化);与反帝爱国运动紧密相连。(8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原因: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西方工业文明传入,科技和文化的进步;民族意识和现代意识的觉醒。(7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材料“……倡导仁义和发扬仁义的内容,墨、道等学派……佛、道等宗教教义包含丰富的劝人积德行善的观点和言论。……政府在公益募捐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募捐主要通过官府文告、聚会讲演和私人交流等方式进行,基本局限于灾荒救济、恤幼养老、兴建公共建筑、发展教育等方面。我国一向缺少与公益募捐法律关系相适应的成文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间法调整”归纳总结。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此问题主要要抓住材料,从材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答案,如材料“……西方传教士积极参与了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公益募捐组织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通过义演、义卖、发行筹赈彩票、企业捐赠、体育比赛等方式,提高了灾情的发布、募赈的宣传以及赈灾的舆论监督等方面的效率,公益募捐的施众和受众更加广泛。公益募捐的程序、机制得以突破传统的地域限制,……民国各时期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管理规范会馆的法令有十几个,……公益募捐组织,包括公益募捐在内的各个方面也顺应时代发展,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在每一次抵御外敌侵略的过程中都有捐资御敌的行动出现,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更是积极行动起来捐资救国,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分析原因时要结合所学的近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尤其是近代民族救亡运动。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变化?认识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 A.德主刑辅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三纲五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