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52年,我国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占35.5%……,针对这种状况,国家的决策是
[?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在1952年和1962年两个年度,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同点是?
[? ]
A.处于恢复和发展时期
B.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
C.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D.初期有问题,后期逐渐纠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人民日报》发表《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全国几千万人上阵,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这是小土群在炼钢。

? 材料三:大跃进时的壁画:“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 材料四:三年困难时期的粮食生产状况?
时间
粮食产量(万吨)
比上年减少(万吨)
1958年
20000
?
1959年
17000?
3000
1960年
14350?
2650
1961年?
14750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发生在哪一年?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幅图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2)问题: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下降。根本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左”倾错误的发展。
(3)启示: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不能急于求成;立足国情;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任意三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邓小平年谱》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绝非历史的‘偶然’,更不是某个人的‘臆想’,而是中国发展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大势使然,是‘内忧外压’的形势所逼迫出来的。”这里的“绝非偶然”主要是指
A.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需要
B.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C.实现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需要
D.打破我国对外完全封闭状况的需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绝非历史的‘偶然’ ”是指中共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绝非偶然”主要是指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需要,答案选A,B C D三项不符合题意。
点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高考中尤其要关注对这些成就取得原因的分析和重要时间关键点的识记能力,如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年的十共十四大和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的内容和重大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中共十三大和中共八大对中国国情的分析最重要的相似之处是
A.国内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
C.人民内部矛盾已开始处于突出地位
D.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两次会议都是在正确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而做出决议的,两者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判断应是最相似之处。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