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使用近30年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我国
[? ]
A.棉布生产供过于求
B.完全通过市场手段调配资源
C.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D.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其共同原因是
[?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把家庭承包这种经营方式引入集体经济,形成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又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必要的统一经营。这种双层经营体制,在统分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举,是集体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绝不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权宜之计,一定要长期坚持,不能有任何的犹豫和动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材料二:城市企业是工业生产、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承担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为了增强城市企业的活力……必须在企业内部明确对每个岗位、每个职工的工作要求,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回答,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及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并谈谈你的认识。(7分)
参考答案:
(1)特点: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4分)
意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分)
(2)共同点: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注重调动个体生产者的积极性;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4分)
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注重改善民生等。(3分)
本题解析:(1)只要能够寻找材料一中的有用信息即可直接利用这样的信息答出特点: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可从农民的利益、农业的发展(局部看待)和改革的本质及长远影响(从本质、整体、长远等角度看问题)分析其意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主体成分、劳动者的积极性、经济责任制的多样性等角度归纳共同点,任答两点即可。关于认识,言之有理即可,答最好答出改革的前提、改革的思想方法、改革的长期关注重点等中心词。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文革”结束后,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会议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五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规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因此只有A符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点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出现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1978年底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着重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理论正是在思想解放和科学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理论背景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背景下形成的。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符合
A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市场经济不能和计划经济并存? D计划经济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